
日前,一条来自新华网的消息引起了不少淮南市民的关注:据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专家分析,今年以来,淮河流域中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干流偏多二成。整个淮河流域干流和上游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往年也偏多二成左右,6月份淮河全流域进入雨季,沿淮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作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的淮南市,防汛工作历来都是受到高度重视。而来自气象专家的预测,无疑让今年的淮河防汛准备工作更加谨慎细致。5月25日,记者走访了淮南市水利部门,了解淮南市具体的防汛准备情况。
地理位置和城市地形决定防汛形势严峻
淮南市地处淮河上游,是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是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是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之一。通过多年的防洪工程建设,淮南市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提高,淮北大堤、城市工矿圈堤等确保堤可有效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但由于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上游洪水下泄快,中下游河道极其平缓,泄洪不畅,洪水滞留时间长,防洪压力大、任务重。
此外,淮南市内河圩堤防汛问题也较为突出。淮南市有西淝河、焦岗湖、架河、高塘湖等主要内河湖泊8个,内河圩堤多,堤防标准低,调蓄能力弱,内涝严重。城市排洪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西淝河、架河、高塘湖等沿淮洼地排涝系统不完善,因洪致涝的问题较为突出,汛期遇淮河高水位时,就形成了“关门淹”。
26项重要险工隐患得到有效处理
位于凤台县的老西淝闸的闸门漏水、位于毛集实验区的董峰湖行洪堤流砂洼段出现塌岸险情、位于潘集区的淮北大堤有5处渗水堤段、位于田家庵区石姚段石头埠处河滩地有人违章建设船厂……
以上所罗列的种种防汛隐患,都是在汛前检查中发现的。早在今年3月中旬,淮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已经组织3个检查组对全市重点堤防、水库、涵闸、泵站、采煤沉陷区、在建工程及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于4月中旬形成汛前检查报告。
为了确保汛前检查中发现的26项重要险工隐患得到有效处理,淮南市政府对这些险工隐患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了责任主体,要求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对号入座,限期整改。截至到目前,这26项险工隐患都采取了应对之策,对于汛前不能及时处理的隐患,也已经制定度汛预案,备足抢险物料,确保今年安全度汛。
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得到修订和完善
今年,针对预案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便于操作,科学合理的原则,对《淮南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淮南市城市防洪预案》、《淮南市行洪区运用预案》等及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据淮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各预案的修订和完善之处,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工程建设两个方面,例如人员调整等。早准备预案,就是提前备好“安全网”,在2007年汛期,有关部门根据汛情的发展和防汛应急预案的要求,先后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四级响应,这在全市防汛抗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防汛物资、队伍准备到位
按照防汛抢险的需要,各级都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防汛物资。据统计,全市共储备防汛草袋57万条、编织袋40万条、防浪布14万平方米、木材915立方米及砂石料等防汛物资。同时,防汛抗旱应急队伍组建试点工作也已有条不紊的展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稳步推进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做到有险抢险、有涝排涝。
投资500万元用于高科技防汛
近年来,淮南市投资近500万元,建设了较完善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并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汛前,防汛抗旱部门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水位测报站、远程视频监控点、防汛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了检修和维护,确保汛期设备运行正常,通讯系统正常。
图:在堤坝边的方形池中,石子、沙砾等材料随时用于加固堤坝。(图片由淮南市水利局提供)
(记者 顾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