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淮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传来消息,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工作委员会评审推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在刚刚发布的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中淮南的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永京拳、采莲灯、藤牌对马4个项目名列其中。至此,淮南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到12项。
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历时千年,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或子承父业,或师徒授受,或朋友相传,虽薪火不绝,但也是时断时续。
2005年以来,淮南市天宝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近200万元人民币,聘请老窑师沈德亮先生为传艺老师和工艺指导。他们在开展寿州窑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8年淮南市建全了保护老艺人和培训后继人才的制度,使寿州窑技艺的传承有了保障。2009年,“寿州窑原生态窑艺园”建立,动态地保存了寿州窑传统的制作特征。
现今,又聘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美术学院)陶瓷系毕业生,寿州窑第五代传人朱兆龙为天宝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负责传统陶瓷工艺品的制造与研发工作。
永京拳又称“徽拳”,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是具有徽州文化特色的拳术。发源于东晋时期,是一门独到的武学文化,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张健康与性情双修,练养结合,以意领气、意境高远。在淮南练习永京拳者众多,是淮南市传统体育与竞技中的重要一项。多年前,葛永志组织成立了“安徽省永京拳武学研究会”。永京拳弟子多次在全国性武术比赛中获奖。
潘集区的采莲灯、田家庵区的藤牌对马被批准为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采莲灯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流行于淮河沿岸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经民间艺人不断传承流传至今。
采莲灯主要表现村姑到河中采莲的情景。表演时一般由一群手捧莲花灯的村姑,一名肩扛桃花树少年、一名丑婆以及几名伴奏锣鼓队组成。表演时,数十位村姑手捧莲花灯花篮,身着红、绿鲜艳服装,头戴五彩花束,在“桃花树”的领舞引导下,在田间村头的广场上,按照固定的表演套路、程式、队形、舞步,时而起舞如风摆杨柳,时而穿插如彩蝶纷飞。
田家庵区藤牌对马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征战南蛮时设计的军阵舞蹈,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至今淮南市田家庵区王巷村留有遗踪,尚有道具、乐谱、场记资料保存,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优秀传统代表舞蹈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对现实文艺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藤牌对马又称“盾牌舞”,常见于节庆期间的灯会上,由乡人集资、演员自愿参加排练演出。该舞11名演员均为男性:四个盾牌手均左手持虎头藤牌,右手执七星鬼头长刀;一人执钢叉充当教头(艺人称为马叉);一人舞动红底黄边龙图长方战旗,指挥进退攻守(艺人称为旗手);五人为假设敌,分别骑大红、纯黑、桔黄、粉红五色彩马(艺人称为“小马子”)。
(记者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