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模精神引领时代发展。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淮南市五位代表光荣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特别是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载誉归来,五位代表一致表示,作为淮南市五十万职工的代表,接受党和人民所授予的崇高荣誉,备感光荣和自豪。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理论性和现实的指导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化荣誉为动力,更加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加快淮南“两型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孙承春——用青春点亮光明
将青春的激情投入到大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之中,将青春的价值体现在一组组经济节能数据上,将青春的年华奉献给点亮光明这一崇高的事业。他叫孙承春,来自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安徽淮南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今年34岁。
孙承春1997年8月来到淮南平圩发电公司的集控运行岗位工作,凭着踏实努力的态度,孙承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运行值长这个集控运行的最高岗位,成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值长。2006年11月,在首届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上,孙承春勇夺全国仅有的5个金奖。2007年,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司#2机组以连续运行582天的骄人成绩,创国内同期同类型火电大机组最长记录,并获得全国大机组“金牌机组”和全国大机组竞赛唯一的“特等奖”。
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全国各地,一时间电网严重缺电,关键时刻,孙承春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要求全值当班期间不间断巡检,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类故障,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冒着风雪清理结冰管道,拿着碘钨灯蹲在风口烘烤冻测点……最终凭借着公司全体人员的杰出表现,公司荣获了安徽省、集团公司抗冰保电先进集体荣誉。但孙承春却因为过度疲劳病倒了,感冒发烧整整一周。
孙承春还始终关注节能降耗,不断优化机组经济指标。工作以来,他多次尝试节能运行方式并被成功应用,创造了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沈建山——乐做人梯 全心全意育人
他有一个梦想,一个“办一所名校、兴一方教育、育一方栋梁”的绚丽之梦。多年来,他坚定地追逐着自己的信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兴校、兴教的奇迹。他就是淮南师范附小的校长沈建山。
他挚爱教育,乐做人梯,多年来,沈建山指导培养的教师14人次荣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和教师基本技能大赛一等奖,培养中学高级教师14名,省“特技教师”8名,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余次,形成了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附小现象”。
他坚持科技兴校、科研兴教,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沈建山的50余篇论文成果在全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并参与编写了10多部(本)省地市教材、教辅和教师用书。
他注重发挥自身及其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使淮师附小的名师群体几乎成为淮南市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力量,而且学校还和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田家庵区各个区县10余所学校建立了帮扶关系,在师资培训、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沈建山通过各类观摩展示、结对帮扶、派出支教、整合薄弱学校等多种形式,做出了名校服务区域教育的大文章。走出了一条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促进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朱国学——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漫漫道路上,他经历了几多艰辛,几多欣慰,几多汗水,几多收获。谈及未来,他憨厚地说,我们要做的只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让群众看得见,信得过。他是朱国学,现任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
朱国学亲自邀请了相关专家,明确了所在的农村合作组织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目前规划已制定完毕并付诸实施,极大地推进和带动了本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在抓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村容区貌的过程中,朱国学通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多方筹资,并先后个人捐资2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共完成农村主干道硬化建设28公里,埋设疏水管道50公里,新建秸秆沼气池50余口,免费为村民发放垃圾桶600个。他还个人出资组建了村级环卫队伍,通过村民公约,建立了村级保洁长效机制,在全镇组织广大村民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现象。
结合当地地形特点,他先后从湖北、江苏、山东等地购回了不同类型的果苗20000多株,花了整整8年时间,建起了冬枣、桃子、葡萄、杏子、板栗等五大果园,面积达千余亩。使全镇3000余亩荒山得到绿化,而且仅此一项就带动农民人均收入过千元。同时,他还无偿地为贫困户提供果苗3000余株。从1999年开始,朱国学就积极寻求外援,争取项目,如今,该合作组织已建起了石料加工厂、水泥预制厂等,并成为全区的一个支柱产业,安置农民工千余人,年创造效益2000余万元。
宗维东——拼搏奋斗助企业腾飞
自197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化工建设战线南征北战,几十个春秋里,他奋斗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国内海外。他叫宗维东,现任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江西新余LDK多晶硅项目经理。
宗维东自参加工作以后,就长期拼搏奋战在施工生产的第一线,他参与和主持了北京化工四厂年产7万吨丁辛醇项目;安庆石化年产250万吨炼油、年产52万吨尿素;九江石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炼油等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主持承建的山东衮矿20万吨/年醋酸、日处理1000吨煤及其配套工程荣获0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他独立主持施工的斯里兰卡30万吨成品油储罐项目、江西星火化工厂5万吨有机硅项目、尤其是近5个亿的宁波台塑丙烯酸脂项目等安全、质量、工期均达到和满足业主方的要求,为所在单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江西新余赛维LDK多晶硅工程在立项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正值全球硅业高价的时期,然而随后的一场突如其来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直接威胁一期多晶硅工程的继续,资金链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宗维东带头勤俭节约,有限资金首先保证员工生活和紧缺材料的购置,他带领职工24小时全天候作业,连天连夜地赶工期。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美国福陆公司的高管们说,一年欠了那么多工程款,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中化三建的活干的这么漂亮,服务质量还是这样的到位,宗维东是个铁人啊!
门传勇——闪烁在实验深井开采一线的明灯
从1986年进矿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立志把青春奉献给矿上,在采煤这个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上,他踏实地坚持了整整24年。他是门传勇,淮南矿业集团谢一矿实验矿井综采队的一名工人。
“要干就干出个样子,要争就争一个第一”这是门传勇在工作中的一贯风格。在参加工作的24年中,他义务加班1092个,个人累计采煤54多万吨。平均每天采煤达75吨。2003年5月他获得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2004年被淮南市授予“劳动模范”,2004年12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2007年被安徽省授予“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7年10月,13槽首采面投产,可这个工作面倾角达21。,这在集团公司是第一家,门传勇在现场探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有效解决了大倾角工作面的防倒、防滑问题,为首采面安全出煤41万吨做出了贡献。
2009年4月,在深井第一个薄煤层保护层5121(0)工作面初开采时,遇到断层多、煤层薄,门传勇大胆建议采取在断层处打眼、放炮、松动矸石后再进机组的办法,从而解决了综采机组不能采断层的难题。
2009年10月,因工作面过断层,在煤机开动时会带动大块矸石进入人行道,从而影响人员安全,门传勇在现场采取每5架打1根防矸柱,每10架拉1架支架方法,有效地消除了大块矸石带入人行道的安全威胁,保障了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工友们都为此纷纷叫好。
图:淮南市参加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代表合影。左起孙承春、沈建山、宗维东、朱国学、门传勇。
(记者 张越 张雪峰 实习生 夏飞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