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徽凤台县八一林牧场刘坤
刘坤,曾经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如今打造了安徽第一个万亩生态园林。
“退伍不褪色,哪里需要哪里去”,这是刘坤退伍时的铿锵誓言。
离开军营,哪里需要哪里去
2000年,刘坤结束5年军旅生涯,来到安徽省凤台县水利局。“当初也想找个舒适稳定的工作,但当我知道水利局面临的困难时,也就知道了该去哪里。”刘坤说,“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我和战友一起来到了安徽的‘北大荒’——茨淮新河堤滩,开始了我们的垦荒生涯。”
为了遏制茨淮新河水土流失,2000年起,凤台县决定在茨淮新河凤台段实施退耕还林,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县水利局。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刘坤和17位战友打起背包,迈向决战36公里荒滩的创业之路,“凤台县八一林牧场”由此诞生。
战天斗地,誓让荒滩换新颜
初到茨淮新河大堤,万亩河滩杂草丛生,方圆几十公里没一户人家。
没有房屋遮风挡雨,他们就搭起简易帐篷;没有锅灶烧菜做饭,他们就挖简易土灶;晚上没有电,他们就点起篝火照明取暖;没有水喝,他们就挖井提水。
刘坤带着大伙儿把上万亩荒滩犁了个遍。他们昼夜奋战,困了就打个盹,手脚磨起血泡也咬牙坚持,终于赶在植树节前种下9580亩速生杨树、300亩果树和500亩牧草。
如今,林牧场已成为长36公里、宽170米的绿色长廊。林区内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硕果累累。
守业创新,发展路上谋和谐
“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不仅要守住成果,还要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林牧场引进了国外优质水果品种,建起了9个养殖中心,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刘坤说,要把林牧场建设成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科技示范园区。
林牧场还通过和村民合作造林等形式,带领群众生产致富。“我们创办的肉鸽养殖场,年创效益20多万元,带动周边乡镇6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从白手起家到发展壮大,如今林牧场已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年产值1178万元。
(《人民日报》记者 何 聪 钱 伟)
(转载自2010年2月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