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图片新闻 > 主流媒体看淮南: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主流媒体看淮南: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2/2 0:08:1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安徽凤台县八一林牧场刘坤

     刘坤,曾经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如今打造了安徽第一个万亩生态园林。

   “退伍不褪色,哪里需要哪里去”,这是刘坤退伍时的铿锵誓言。

     离开军营,哪里需要哪里去

      2000年,刘坤结束5年军旅生涯,来到安徽省凤台县水利局。“当初也想找个舒适稳定的工作,但当我知道水利局面临的困难时,也就知道了该去哪里。”刘坤说,“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我和战友一起来到了安徽的‘北大荒’——茨淮新河堤滩,开始了我们的垦荒生涯。”

      为了遏制茨淮新河水土流失,2000年起,凤台县决定在茨淮新河凤台段实施退耕还林,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县水利局。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刘坤和17位战友打起背包,迈向决战36公里荒滩的创业之路,“凤台县八一林牧场”由此诞生。

      战天斗地,誓让荒滩换新颜

      初到茨淮新河大堤,万亩河滩杂草丛生,方圆几十公里没一户人家。

      没有房屋遮风挡雨,他们就搭起简易帐篷;没有锅灶烧菜做饭,他们就挖简易土灶;晚上没有电,他们就点起篝火照明取暖;没有水喝,他们就挖井提水。

      刘坤带着大伙儿把上万亩荒滩犁了个遍。他们昼夜奋战,困了就打个盹,手脚磨起血泡也咬牙坚持,终于赶在植树节前种下9580亩速生杨树、300亩果树和500亩牧草。

      如今,林牧场已成为长36公里、宽170米的绿色长廊。林区内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硕果累累。

      守业创新,发展路上谋和谐

     “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不仅要守住成果,还要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林牧场引进了国外优质水果品种,建起了9个养殖中心,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刘坤说,要把林牧场建设成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科技示范园区。

      林牧场还通过和村民合作造林等形式,带领群众生产致富。“我们创办的肉鸽养殖场,年创效益20多万元,带动周边乡镇6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从白手起家到发展壮大,如今林牧场已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年产值1178万元。

(《人民日报》记者 何 聪 钱 伟)
(转载自2010年2月1日《人民日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