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图片新闻 > 条条“大路”通“致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条条“大路”通“致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1/15 0:35: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计生特困家庭帮扶金下发后:条条“大路”通“致富”

    2009年底,淮南市首次施行计生特困家庭帮扶试点工作,将每户4000元的帮扶金送给了10户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特困家庭。虎年将至,这10户特困家庭过得怎么样了?这笔帮扶金又帮助他们实现着怎样的家庭计划呢?记者随淮南市计生委的工作小组走进了这些家庭。

      张凤军:得了帮扶金再扩两亩蔬菜大棚

      在凤台县桂集镇园艺村,张师傅的勤劳是远近闻名的。现在,他和妻子一共耕种着2亩蔬菜大棚和5亩耕地,供养两个女儿上学。2009年12月底,张师傅家经过层层审核,获得了淮南市计生委特困家庭帮扶资金4000元。能成为这项试点方案的头一批获益人,他表示非常幸运,铆足了劲头要再扩建2亩地的大棚蔬菜。

      1月11日,记者来到了张凤军师傅家中,时值上午10时许,张师傅的两个女儿都上学去了。张师傅一人在家中的蔬菜大棚内侍弄西红柿(如图一、二)。

     见到记者来了,豪爽的张师傅摘下一个给记者尝尝。红红的西红柿酸中带甜非常爽口。张师傅告诉记者,他已经种了8年的西红柿了,年年都会有人来收购。这一季的西红柿成熟后,2亩地可以卖个1万余元。现在,两个女儿正在上学,一年下来上学的费用就需要1万元左右。家里的收入勉强能应付开销,可是再也没有余款扩大生产了。所以市计生委送来的这4000元,对于一直苦于没有资金的张家,真可谓雪中送炭。

       桂集镇的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道,张师傅是个要强、勤劳的人,一直钻研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们能有出息,能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贺翠兰:换了新的“摩的”继续为女儿撑起一片天

      在大通区九龙岗镇陈巷村,只要提起贺翠兰的名字,村民们都会这样说:“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真是很值得敬佩的。”2003年,贺翠兰的大女儿胡晓旭7岁,小女儿胡晓玉才刚刚4岁,她的丈夫在家中却因触电而身亡了。
  由于家里没有什么地,本人也没有体力和技术(贺翠兰腿脚有轻微残疾),为了两个年幼的女儿,贺翠兰凑钱买了辆正三轮机动车,专门跑起了从附近乡村到九龙岗镇的线路。

       转眼7年过去了,如今年届42岁的贺翠兰看起来就像50多岁的人一样。眼看两个成绩优异的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她们的学费所需越来越多,贺翠兰迫切地想换一辆新的正三轮车。她说:“车子旧了性能不好,也常常竞争不过那些新车子,我们娘三个就指望着这车钱过日子呢,我的两上女儿就是我生活的希望。”如今,在帮扶资金的帮助下,贺翠兰的愿望变为了现实。

      淮南市计生委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开展淮南市计生特困家庭帮扶试点工作时,他们对贺翠兰一家印象深刻:“孤儿寡母不容易,而且,贺翠兰面对困难不等不靠,努力生活的态度也值得钦佩。经过审核,她符合帮扶条件。我们希望她能通过这4000元,改善家庭条件,好好的把两个优秀的女儿抚养成人。”

      张文立:阳光普照节节高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句话对于八公山区张楼村计生户张文立来说可谓体会颇深。

      今年46岁的张文立,是有两个女儿的父亲,曾为了生活状况有所好转,张文立外出打工,但天不随人愿,张文立打工的企业倒闭,拖欠的工资不能兑现,地里庄稼也没有顾及。那一年既没有挣到钱,还荒了自家的田,不但没有摆脱贫困,甚至连吃饭也出现了问题。

      2008年春季,张文立向亲戚借了点款,建起了一亩大棚,主要种植芹菜和小白菜。种植大棚蔬菜张文立是外行,上高中的大女儿可帮了他很大的忙,女儿先学习技术,然后再教父亲。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张文立在劳作中不断摸索,掌握了湿度、肥力控制以及种管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建起当年就收获了近万元。从此,张文立一家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09年淮南市计生委为奖励计生特困户家庭帮扶金4000元,张文立又有幸成为受益者。他将利用这笔资金为来年的大棚蔬菜多购些种子和地膜。

      朱文双:扩大鸡棚多养鸡蒸蒸日上奔小康

      在谢家集区孙庙乡堆坊村,村民朱文双2008年喜获一对双胞胎女儿。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好好陪伴家人,没有选择出外打工,而是在家乡搭起了一座鸡棚。

      养鸡成了这个家庭改善生活条件的希望。朱文双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资金,鸡棚的面积小,一棚只能养2000余只鸡。有时候好的机会来了,只能眼巴巴地错过,非得等棚里的鸡出栏了才能引进新品种。在新年前获得了这4000元帮扶资金,朱文双心里有了底:“想不到国家还记着咱‘两女户’。有了这笔帮扶金,我准备扩大鸡棚,多买点鸡苗和鸡饲料,不辜负政府对咱家的帮助。”

      相关链接(淮南计生特困家庭帮扶试点方案摘录)

     资格条件:户籍在本市,夫妻双方均为农业户口,依法生育(收养)一个孩子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两女已做绝育手术的家庭。因病或其它原因,造成家庭特别困难,想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而缺乏资金的家庭。

      帮扶方式:1、确定项目:由被帮扶家庭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提出项目意见,再由市、县区、乡镇帮助论证分析市场行情及技术难度,确定项目。项目一经确定,经费即下拨到户。

      2、跟踪服务:各级计生协要加强与帮扶对象的联系,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技术、销售等问题。

(记者 李 卉 罗 静 摄影报道)

(责编: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