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中国经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中国经济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11/12 14:50:0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保增长的决定性成果。下一步需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但调整结构和防止通胀预期变成现实应成为更重要的任务”     

    工业生产提速、投资增速平稳、消费增速加快、出口降幅收窄……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同时发布了备受关注的10月份经济数据。一系列积极信息表明,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回升向好的趋势在第四季度首月进一步巩固。

    2009年收官之战的第四季度,迎来了“开门红”。国家统计局新任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昨日表示,10月份的主要指标让人相信,“保八”已经无忧。

    “现在距离年底只有2个月了,10月份的数据延续了前三季度企稳向好的趋势,中国经济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保增长’的决定性成果。”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如是说。

    工业增长:最大亮点

    在10月份的经济数据中,最大的亮点是工业生产。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比上年同月加快7.9个百分点,比9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为连续6个月同比增速加快,“V”型回升的态势已非常明朗。

    “10月份的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会继续加快。”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统计显示,1至10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1%。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外,来自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投资数据的新亮点。数据显示,1到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较前8个月增加3个百分点达到17.7%。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新开工项目增长仍处高位,为未来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民间投资的加速将进一步带动投资增长。

    此外,中央财政投资今年只下拨了2800亿元,还有2000亿元未拨,这将对未来投资的增长起较大的推动作用。

    消费:最大惊喜

    我国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继续增长,显示出我国由内需担纲经济拉动力的“内生性”良好增长态势持续。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盛来运表示,消费增速加快,是10月份数据中最大的惊喜。“今年以来,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突出,10月份又有国庆、中秋两节,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也表明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CPI、PPI:跌幅继续收窄

    目前,除了主要经济指标外,CPI、PPI两个价格指标的降幅继续收窄,也显示出中国经济处于持续回暖的局面。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降幅缩小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没有继续8月份以来环比回升的趋势。

    尽管CPI仍在“负运行”,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却有增无减。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不存在现实的通货膨胀,通胀预期一方面来源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多家机构预测,物价将继续平稳回升,CPI或于11月转正。

    出口:降幅继续收窄

    而出口疲软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海关统计,10月份中国出口值连续第四个月超过千亿美元,降幅为13.8%,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此前的9月份,出口降幅比8月份收窄8.2个百分点。“出口值能否超过1000亿美元是一道‘坎’,目前的数据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在明显回升,该月顺差也明显增多,这意味着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拉动作用将会减少。”蔡志洲表示。

    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回暖迹象日益明确,这使得进一步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压力大大减轻。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出口11月转正的可能性很大,但说外贸强劲回升为时过早。近期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频发,也引发市场对未来出口形势的担忧。不过,盛来运表示,外需正在不断好转,出口下降幅度继续收窄。10月份我国外贸顺差240亿美元,比上月大幅增加。这些积极的信号使得国家有信心完胜今年“保八”战役。 记者 李画

稿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平
(责编: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