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圣杜甫理想中的生活,而今已成为现实。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的城市已从低矮的、窝棚似的、千篇一律的平房慢慢长高,如今到处都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在新中国诞辰60年之际,让我们跟随淮南城市住宅建设的步伐,重温一次我们住房变迁的历程。
带着寻找淮南市第一栋居民楼的问题我们找到了从市建委退休的张绍武,他告诉记者:“1949年1月,淮南解放,当时四个镇各类房屋仅16.13万平方米(不含简陋草房及庵棚)。1950年,新庄孜煤矿仿苏联顿巴斯建筑的劳模楼(两层)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淮南市第一栋居民楼。“在张老提供的有关材料中记者看到,随着煤炭工业的开发,淮南的城市建设由原来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逐步由东向西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房屋建设,城镇居民住宅面积达到了110万平方米。但住房问题仍十分突出。
1978年,园南新村(现公园南村)成为由市政府投入建设的第一批统建房,由市政府统一分配给有关单位,然后无偿分配给职工。到了1987年,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为4.56平方米。张老对记者说:“1990年,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先后五次发行住宅债券,向社会集资2100万元,利用银行贷款2000余万元。”从此,给水、排水污、电力、通讯、供气、供热、有线电视等综合管网配套的淮南市第一批居民生活小区先后在市纺织厂、朝阳、前锋(一村)、柏园、龙湖建起;市政府住宅、钢厂住宅、法院新村、文化村、钟郢及洛河新村等6个重点片区建筑群也相继形成,共建成住宅280幢,8179套,计535057平方米。
1996年12月,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规划设计新住宅区的建筑群体,在各区县相继拔地而起。一批批绿草如茵、楼房间距宽敞,有停车、休闲活动场所、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物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居民区充分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如田家庵区的华声苑、裕安三村,大通区的居仁村、洞山新村一期等。
时至2009年,记者从《淮南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表中看到,2009年计划投资240600万元,1-6月份,已经投资72196.4万元,部分项目几近完工。今年9月,第十六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期间,山南新区的首批房地产开发项目相继开工,一批别墅群、西班牙风情的洋房和小高层洋房不久将会跃然于淮南的南大门。
住在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你不仅能体会到我们的住房在逐渐变高、变得敞亮、舒适,更能感受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越便捷。
(记者 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