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市场·大钟楼·首座高层建筑

1981年,史卫东正在淮南三中上初中。回忆当时学校对面的场景,史卫东印象最深的是“淮滨大戏院”。大戏院东面是“淮南旅社”,“淮南旅社”的东面就是淮南百货公司(淮滨商场)。
“淮南旅社”与百货公司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这条小路向北一直通到淮河大坝。史卫东每天都要从这儿上学放学,他至今仍清晰记得,这条小路当时是方块形的耐火砖铺成的,路旁还长着法国梧桐。
那时路口还有个书摊,花两分钱就可以坐下来看书,也可以交上押金把书拿回家看。史卫东渐渐发现,书摊旁边陆续有人在地上铺张塑料布,塑料布上放着几条裤子卖钱。后来,铺塑料布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向北延伸。再后来,塑料布变成长条凳架上床板,还搭起了遮阳棚。“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东城市场”,史卫东对那时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
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城市场在淮南商界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经营的服装品种全、样式新,不仅田家庵区的人在这买衣服,周围地区的青年结婚穿的衣服也从这选购。
“最重要的,东城市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这里,产生了淮南市第一代个体户。可以说东城市场是淮南市第一代富豪的发源地。”淮南工商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事实就是这样。东城市场里的老商户陈建勇掰着手指头给我们讲述了从东城市场发迹起来的那些人,那些事。这些人有的转行成为大老板,有的则到上海、深圳投资置业,当然也有人后来经营不善破了产。
如今的东城市场依旧繁华如初,经营品种也从服装扩展到日杂百货、食品和电器。与过去不同的是,东城市场已不再是时尚潮流的领跑者。
东城市场南门对面,就是现在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建起时,它成为淮南市著名景观之一。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它的顶上有个大钟。当时周围几乎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亨得利的大钟不仅为人们准点报时,也为人们指示着方向,人们习惯称之为“大钟楼”。
现在的“大钟楼”周围不断有高楼拔地而起,如果不是很留意,已经很难看到那面大钟还在一分一秒地转动。虽然它仍然会准点响起悦耳的“咚咚”声,但是那声音已淹没在嘈杂的车流人流中,人们已没有了往日的新奇。
随着田家庵区向南扩展的趋势清晰可现,市物资局大楼、淮南友谊商店、四海商业大厦相继投用使用或开工建设。这些建筑都坐落于国庆路两边。现在看来,国庆路实际是一条田家庵区新老城区的分界线。因为当时城区主要集中在国庆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大多还是整片的农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另一座十层的标志性建筑紧贴着国庆路南边拔地而起,它就是当时淮南发电总厂办公楼。当时的中共淮南市委书记王乐平亲笔题字:“淮南市首座高层建筑”,题字被制作成铜匾嵌入大门边的墙上。
“淮南市首座高层建筑”现在是一家酒店。在它的两边,数幢高楼陆续建了起来。抬头仰望,酒店几乎只到两边高楼的腰部,就像两个大人中间牵着一个小孩。以前鹤立鸡群的“高层建筑”,不经意间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观。
图:昔日的“淮南市首座高层建筑”。
(记者 王刚 文 苏国义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