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淮南成为了一座能源城,淮南煤矿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共和国的辉煌成就。9月7日,记者采访了一位为淮南煤矿修志的老人,透过他的眼睛和讲述,让我们感受到淮南煤矿的日新月异。
原淮南矿务局史志办副主任王佑楼先生今年69岁,1960年进入原李嘴孜矿工作,是1986年开始的第一轮修矿志的参与人,其1998年退休后,于2003年返聘,参与了2003年-2009年的第二轮修矿志工作。通过长年的修志工作,他掌握了淮南煤矿的大量史料,也见证着这里的巨大变迁。
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49年淮南矿区煤炭年产量121.5万吨,当时没有工资,煤矿工人发两斤半粮食的实物。到2008年,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年产量7000余万吨;在1978年煤矿工人年人均工资842元,到2008年淮南矿业集团职工年人均工资达6.27万元,这个变化实在太大了。”谈到此,王佑楼有着太多的感慨,刚解放时,淮南仅有九龙岗、大通、新庄孜3对矿井,现在仅淮南矿业集团就有近20对矿井。
1960年,王佑楼参加工作到了原李嘴孜煤矿。刚开始他就干掘进工,住的是油毛毡的工棚。后来搬进了简易瓦房。当时的李嘴孜煤矿年产30万吨,这是当时矿井的普遍生产能力,小煤矿的生产是比较落后艰苦的,那时的井下工人要穿长筒胶靴,因为环境太潮湿,常常遇到大水坑。由于没有机械化,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一些煤矸石还得要人工抬到运输口。
1968年,王佑楼又到了原孔集矿,那个煤矿也是年产30万吨,煤矿生产中的打眼、放炮、运输、钉道的工作依然艰苦。
1973年,他被调到原96工程处,开始建设潘集一号井,改革开放后,矿井开始大量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历经10年的建井过程,潘一矿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投产,是年产300万吨大型煤矿,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被采用,此时煤矿的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潘集一号井建成后,王佑楼所在的建井队又被成建制并入原39工程处,去建设潘集三号井。1986年,王佑楼被调往原淮南矿务局史志办参与修编《淮南煤矿志》。在上世纪90年代,设计能力400万吨的谢桥煤矿建成并投产,至上世纪末,淮南矿业集团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从1998年起至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开始对煤矿瓦斯采取高投入的方式加大治理。在2005年,矿业集团一跃成为全国瓦斯治理先进单位,煤矿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瓦斯气被利用为发电和生活燃气,成为了绿色能源。
进入2000年,特别是2002年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加大,一些年产1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矿相继建成并投产,这些新建煤矿一个比一个先进,生产条件、生产环境大为改观,以前又黑又暗、又脏又乱的工作面变得明亮整洁,煤矿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淮南矿业集团的效益蒸蒸日上,职工收入逐年明显增长。随之,淮南矿业集团的棚户区改造适时启动,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建成了500万平方米住房,今后还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对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再建350万平方米的住房。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使得煤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过去三代同居一室的棚户区,变成了城市高档社区。而煤矿采掘一线工人,工资高得让人眼馋,从过去人们眼中的“煤黑子”,变为了高收入的代名词。
(记者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