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资料见证新中国60年成长足迹

在淮南,爱好收藏的人不少,今年八十多岁的刘甲奎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8月23日,刘甲奎老人找到记者,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红色”收藏,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刘甲奎老人出生于1925年,退休前一直在淮南铁路部门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刘甲奎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迷上了收藏。起初,刘甲奎收藏的东西五花八门,不成系统。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由于在铁路上工作,刘甲奎也被组织上安排了任务,负责给前线运输物资,保障前线各种物资供给。虽然没有上战场,但是给前线运输物资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战争结束后,刘甲奎心中便有了目标,他要把自己的收藏定位在“红色”二字上,以便记录新中国的成长,让后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采访时,在刘甲奎老人家里一张不大的单人床上,记者看到了满满一床的宝贝,各种邮票、图书资料、钱币,真是让记者大开眼界。在老人的众多藏品中,有一样是他最珍贵也是最喜爱的,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画册》。老人告诉记者,这本纪念画册是上世纪90年代,他花了20元钱,从一个旧书摊上买来的。老人一边翻一边对记者说,这本画册于1960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只有10,000册。“这本画册里一共有210多幅图片,内容有国庆十周年大典盛况、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场景、有人民群众翻身获解放、当家做主后的崭新风貌、有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有各行各业喜迎建国十周年的丰硕成果、有各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图表、有新落成的首都十大建筑等。”作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刘甲奎老人觉得这本画册极具收藏价值、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他十分珍惜。“每次翻看这本画册,都会勾起我对过去生活的点滴回忆。”
作为一名出生在建国前的老人,刘甲奎老人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的成长,而对新中国60年间的变化,老人说:“真是翻天覆地!”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路风风雨雨走来,老人对新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感情,当说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时,老人不免有些激动,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老人揉了揉眼睛对记者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地位逐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始终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每一件藏品都是对历史的见证,茶余饭后翻看自己的“红色”收藏,已经成了刘甲奎老人的习惯。“这些珍贵历史资料真是太厚重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它们保存下来。”刘甲奎老人说道。
图:刘甲奎老人向记者介绍自己收藏的珍贵资料。
(记者 张春翔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