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花鼓灯艺术之花沁人心脾 复旦大学学子走进凤台探“非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花鼓灯艺术之花沁人心脾 复旦大学学子走进凤台探“非遗”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7/24 0:18: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7月16日-19日,由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的王彦婷、新闻学院的吕辉、经济学院的鲍奇姗三人组成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怀着对花鼓灯舞蹈艺术浓厚的兴趣,走进“凤台”,进行为期4天的调查与探索活动,想从花鼓灯舞蹈的传承方式寻求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道路。

      凤台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着迷人的光彩,2004年,花鼓灯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截止到目前,这也是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在2006年的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其中濒临消亡的安徽花鼓灯作为汉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名列其中。目前,凤台县花鼓灯在国内外重大演出中,已获得“山花奖”、“群星奖”、“荷花杯”等奖项100多个,花鼓灯艺术团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场。

      几天时间里,他们分别走访了国宝级“非遗”花鼓灯舞蹈传承人陈敬芝、观看了安徽省(凤台)花鼓灯艺术团的舞蹈组合表演;聆听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校的老师讲课;采访了凤台县文化局局长薛杰,并采访了部分媒体记者,与对凤台研究花鼓灯颇有研究的《淮南早报》记者进行探讨、交流。

      他们从花鼓灯艺术的艺术形态,文化背景,历史传承,现今传承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走访,并对著名传人的艺术经历进行剖析,在达到对该舞蹈艺术本身的深入了解后,以期揭示其在传承中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分析主要的几种传承方式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之处,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与看法,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找到平衡点。

       前期,大学生们在复旦大学针对凤台花鼓舞蹈在该校的知晓程度进行调研,他们分发调研问卷200份,一式四页。之后,他们还将在调研后在该校采用海报和展板形式进行宣传,旨在将这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到大学生心中。

(记者 张 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