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天晴淮南可见日偏食
500年一遇日全食周三上演,覆盖长江流域,超3亿人可观测,人数将破吉尼斯纪录。
22日上午8时许,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观,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超过6分钟。这次日全食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全食带覆盖人口将达到3亿,在我国史无前例。由于其最佳观测点集中在中国,因此被国际天文界誉为“中国日全食”。
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的夹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白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即将于7月22日发生的日食,是自1814年至2309年这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将能观赏到日全食,其中西藏最早,浙江的舟山最晚,全国范围内可看到日偏食。
在淮只能看到日偏食
7月22日上午8时许,500年一遇天文奇观日全食将在长江流域出现,安徽多个城市将成为最佳观测点。可惜,在淮只能看到日偏食。许多人为了观看到本世纪最壮观日全食纷纷出游寻找最佳观测点,安全观测便成了每个观测者关心的问题。
淮南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韦明生对记者说:“日全食是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天体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天文现象。不是什么‘天象示警’。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日全食。市民要科学看待日食现象,避免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接着他说:“如果22日淮南天晴将可以观测到日偏食。如果去外地观测日全食,请务必使用合格器材,否则将对眼睛造成永久伤害。”
观赏日食要注意保护眼睛
世纪难遇的日全食,定会掀起全国观日食的高潮,谁都会忍不住看一眼,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观日知识和有效的观日工具,世界各地每次日食后都有众多双明亮的眼睛被灼伤,并最终失明,真是“不看终生遗憾,看了遗憾终生”!
据资料记载,因未佩戴专业的日食观测镜,1999年8月11日欧亚大陆日全食发生时,德国一名18岁的少年在观看日全食后,第二天就丧失了80%的视觉。另一名在柏林观日食后视觉受损的土耳其女孩,入院接受治疗后,她的医生说:“病人根本就无法再阅读,她的视网膜已经受到影响。”在巴塞罗那,一名男子在直视太阳30秒后,丧失了30%的视觉。在奥地利,有大约100人入院接受治疗,有几个人的情况较为严重。他们都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灼伤,重则失明。
长时间直视太阳因其紫外线和红外线而导致视网膜黄斑被烧伤的“目光性视网膜炎”,是几乎无法治疗的。视网膜黄斑是视网膜当中最敏感的部位,它使光线汇聚,让影像清晰。一旦被烧伤,视网膜黄斑将永远无法复原。被烧伤时可能没有感觉,但几小时以后就会出现反应。为此观看日全食时,首先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用肉眼或任何光学设备(如望远镜等)直视太阳。
淮南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韦明生提醒大家,日全食时不能直接用肉眼观测太阳。因为太阳光很强使你无法观测,甚至会烧伤你的眼睛。观测时必须有减光装置,戴上一付足够深色的墨镜,(如电焊墨镜片)或利用小型望远镜看太阳的投影像,投影板安装在目镜一端,调好目镜焦距,使投影板上出现清晰的太阳像;在偏食时,太阳光仍是比较强的,为保护眼睛,还需要通过减光设备去观测,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这一点请爱好者们务必十分注意。太阳完全被月亮遮住,进入食既阶段时,可以直接用肉眼观测,但一到生光,其强度将迅速恢复,即使只露出1%,也足以对眼睛造成伤害。所以在全食以外的阶段,无论采用哪种观测方法,连续观测时间最好少于1分钟。也就是说,看几秒、十几秒就转移视线。
除了要保护眼睛外,专家特意提醒,一般不要在人行横道、马路、不设栏杆的岸边、屋顶观测,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
中国观测日食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观测到了日食。中国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象台。中国历来重视日食的预报,据说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报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丰富的日食记录。光是古书(至清代)的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记录。最早是《尚书》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诗经》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精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经发生过三次有利于观测的日全食,一次是1980年在昆明、贵阳等西南城市;一次是1997年在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这两次日全食的全食带范围都非常小,再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并不是非常便利,因而这两次日全食观测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大。第三次日全食发生于2008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部分地区组织了中小学生和民众的观测和观赏,收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7月22日淮南可能有雨
观赏日食,历来被人们誉为“靠天吃饭”,意思就是日食发生的当天,如果天气晴好,大家可以一饱眼福,如果下雨或阴天,人们只有望天兴叹了。
国家气象局表示,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日全食发生当天,上海,江苏中南部,安徽中部和东南部可能会不利于观测,而重庆,湖北东南部和西南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云量较小,比较适合观测。
据气象部门预报,7月21日,淮南地区晴转多云,温度:34℃-29℃。7月22日,淮南地区雷阵雨转中雨,温度:30℃-26℃。这样的天气对观赏日食较为不利。
据悉,安徽为适合此次日全食观测城市最多的省份之一,安徽气象局表示全力支持日食观测活动,已经制定人工消雨预案,只要不出现特殊极端天气,就能保证日全食观测不受影响。
(记者 李 钧 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