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已进入盛夏,记者先后来到我市山南地区和沿淮一带,看到田野里一片又一片旱稻禾苗青绿。农民背着药桶在旱稻田里进行化学除草,记者同他们交谈,有不少人都这样说:“旱稻是‘靠天收’,究竟能收多少心里没有底。”
据了解,在50年前农民就有撒播种稻的习惯,以后随着水利条件改善和农业技术推广,水稻面积逐渐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旱稻几乎绝迹。然而,近几年旱稻在乡村悄然出现,尤其是今年种植面积陡然扩大,已成为种植业的热点话题。
“靠天收”没有丰收的保障,而农民为何要回归传统种植?记者到农民中寻找答案。
孔店乡费郢村党支部书记陈自然,又是出了名的棉花经纪人。他告诉记者,全村6000亩土地几乎都是坡地,普遍没有灌水条件,村民往年多是种棉花,而去年棉花大幅降价。人们看到有的农户试种旱稻,每亩收到500公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上升,种旱稻的收入大大超过种棉花的收入。今年麦收以后,村民纷纷改种旱稻,全村种植达3000亩,占了总耕地的一半,而麦茬棉的面积下降到仅有200亩。
淮河岸边的湾地往年普遍种植大豆,今年不少农户在湾地改种了旱稻。祁集乡祁集村方庄村民组组长曹传林反映,他们20多家在下六坊湾里有104亩土地,收麦以后大家商量全部改种了旱稻。他说:“现在黄豆价格太低了,算来算去不如种稻。”平圩镇刘巷村村民刘长江,4亩湾地全部种了旱稻,他算了一笔帐:1亩地种大豆只能收150公斤,每公斤现价仅为3.4元,只能卖到510元。而种旱稻1亩可收500公斤,每公斤能卖2元以上,每亩可收入1000余元。
从农民的答案可以看出,是市场引导他们改种旱稻。国家出台稻谷最低保护价,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只要收了稻谷不担心价格下降。他们期望着每亩旱稻能收入千元,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就冒着“靠天收”的风险改种、扩种旱稻。田家庵区山南很多土地没有灌水条件,北部的石姚湾秋季又容易受涝,今年农民改种旱稻的面积达到4万亩,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在安成铺街头,记者看到农民排队买旱稻除草剂。农民说,种旱稻除草是难题,有的农户已打3次除草剂,地里还是有草。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期望,他们仍要继续进行除草,以降低草害影响产量的风险。
“种旱稻有很多风险,而最大的风险是寒露风来得早。”记者采访了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汪太琰,他对旱稻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他说,在风调雨顺、气候正常的情况下,旱稻亩产可以超过500公斤,如果在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遇到干旱,尤其是灌浆期来了寒露风,就要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一亩地只能收个百把公斤。同时,旱稻比水稻播种晚,收获期推迟又会影响小麦不能适时下种。为了降低风险,在遇到严重干旱时,要尽可能解决水源进行灌溉。
改种旱稻有了增收的希望,也存在着更多自然灾害的风险,农民冒着风险渴望实现增收,这是无奈的选择。有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对改种旱稻暴露出的问题不可回避,应当加强指导和服务,解决种旱稻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同时,能否探索出调整种植结构、找到比种旱稻效益更好的新路子。
愿农民增收的期望能够实现,愿今年的旱稻能够获得丰收。
(记者 祁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