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生态作用大 景观价值高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生态作用大 景观价值高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7/1 0:51: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构建自然诗意的人居环境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之地。由于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生物遗传基因库”。

      在今年的淮南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特有的自然、生态优势广受关注。

      湿地优势——生态作用明显 观光价值颇高

       建设中的淮南市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田家庵区安成镇与谢家集区望峰岗镇交界处,占地面积1002公顷,其中水面及湿地450余公顷,包括十涧湖和刘岗塘两大水面。

       十涧湖又名石涧湖,汇流舜耕山系西端诸山来水,与谢二矿采煤塌陷区成湖相连通,与淮河以耿石涵洞相沟通,汇水区面积39.2平方公里,汛期内涝水由耿石涵洞自排,或十涧湖排涝站抽排入淮河。十涧湖水位18.5米对应蓄水量100万立方米;水位21米对应蓄水量760万立方米。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市区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生态作用明显,景观价值高,根据《淮南市谢家集区公共绿地规划一览表》,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区块的规划性质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具有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研科普等功能。

      设计方案——景观生态相栖 纤细粗放相伴

      根据规划原则、定位以及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资源分布特点和用地现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以十涧湖西岸原有堤岸和谢应路为界,将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分为东、中、西三大分区及防护林带。

      十涧湖西堤以东为东区——环十涧湖景区,以十涧湖主湖面为核心的湖泊型湿地景区,开阔疏朗的大风光与疏林草地相栖,无论是漫步游览还是泛舟湖中,尽显天高水阔的自然风光。

      十涧湖西堤以西,谢应路以东为中区——湿地景区,以坑塘湿地、河流湿地及生态农业园区为主体的多类型湿地群落区,幽深曲折的河流是水生动植物繁衍的绝佳环境,也具有浓郁的水乡风光。各种类型的湿地可以提供湿地探索和科学研究,中区中部的农业生态园和采摘果林,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和生态农业体验。

      谢应路以西为西区——刘岗塘生态恢复区,是对原有褐地、沉陷地和污染水域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因为刘岗塘是因采煤导致的地质沉陷区,地表景观处于较为剧烈的变化之中,通过生态修复、生态发行和生态更新,把原有的矿业遗留物融入到整体环境中,体现出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展现沧海桑田的宏阔之美。

      防护林带沿着园区规划边界分布,沿边界内缘构建50-80米防护林带,并建立园界河,以利于园区处理。

      这几个区域并非完全隔离独立,而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廊道相互紧密联系,其结构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区两湖两河一带。三区:环十涧湖景区,湿地景区,刘岗塘生态恢复区;两湖:十涧湖,刘岗塘;两河:准备开挖的青溪,流花河;一带:防护林带。

      辅助规划——人与自然牵手 动与静相结合

      十涧湖水区有大面积的芦竹、香蒲等可利用本地植物种源,湿地作物茭白、芋、荸荠等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生长于此,作为农业保留地,突显其天然特性。增加仅存的山林季节景观,以保持湿地自然特性,又可让许多原有生物在此栖息繁衍。创造人工湿地,修复自然湿地生植物群落,加强乡土湿地植被的优势性,提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通过植物来营造环境、改善环境,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创造适宜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取食环境,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环境。就像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现实生活中没有仙人与神龙,但有山有水,有植被有动物,人在其中,耳听蛙鸣,眼望绿景,无不令人神往。

      除了花鸟鱼虫,湿地公园内开发的科普教育馆也是区别其与普通公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借助其本身特点,把科普场分布在全园各处,主要为湿地之心(游客中心),水净化科普馆及监控中心,鸟类科普馆及观光塔,湿地科普研究中心,昆虫爬行两栖动物展览馆及煤矿遗址展示馆等。

      工程进展——绿化东主入口 凸显绿林之美

      “目前,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东主入口两侧道路绿化已基本完成,700多米长的园林道路,栽种各类苗木共计15000株,其所栽苗木以淮南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如杨柳、石榴等,远远望去垂柳碧桃掩映着青色小道,凸显了湿地公园的自然之美。”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副主任杨志坤笑着对记者说,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有望成为我市的“绿色心脏”,并将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宜居环境。

      据介绍,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分三期实施,一期建设时间2008年—2010年,中期建设2010年—2015年,远期建设目标将在2015年后。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辅建的配套体系,如国际会议中心,茶室,渔室,码头,垂钓俱乐部,游览观光车船,医疗卫生设施将与二期建设同步进行。待那时,美丽的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日最高可承接游客10000人,“生态、美景、休闲”的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将为淮南市民打造更自然更诗意的人居环境。

      图一为湿地公园大门入口
    图二为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鸟瞰图
    图三为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结构体系图

(记者 王 玲 孙 鸿 实习生 崔蓓蓓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