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姚皋小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记者从我市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那里得知,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呵护,经常会产生孤僻、叛逆、自卑、自负、过分敏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久得不到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田家庵区三和乡姚皋村姚皋小学1915年建校,是一所有着90多年历史的小学,据校长黄乐维介绍,姚皋村80%左右劳动力在外打工,因此学校166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该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哪些学生是留守儿童,姚皋小学在每学期的开学和期中进行两次学生家庭生活情况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持续观察,该校9位新老教师几乎一致的告诉记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少问题。
该校教师程龙务告诉记者,孤独是留守儿童普遍面对的问题,这些孩子在表现出色的时候得不到家长的表扬,在做到错事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不少人心理极易发生不正常的变化。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上课发言不主动、内向、冷漠、自卑、自大、对电视有非常强烈的依赖。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较为普遍,但具体到每个人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面对问题总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校长黄乐维这样要求教师。姚皋小学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看护的特点,专门制定了“家校”计划。所谓的“家校”计划,即校门白天不上锁,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在校,每天24小时都有一名教师在校值班,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最有特点的是该校老师在日常帮助学生时不分年级和班级,学生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让他帮助自己解决面对的问题。
这种“家校”模式让那些在家中不能获得安抚的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可以找到一份可以倾诉烦恼的家的感觉。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没有一种绝对的模式,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寻找方式方法,花时间来帮助他们调节。”教师李想告诉记者。
在处理自卑胆小、自尊心强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上,姚皋小学的老师摸索出了一个方法——平等。“不要刻意的对他们格外关注,特别是对人们投入关爱的时候,一定不要让他们看出是“特意”,这些孩子最怕别人同情,不能因为关爱给他们造成另一种心理阴影。对待他们,只要像对待别的孩子一样就行了。平平淡淡、公公正正反而会让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只要老师愿意下工夫,总能找到一种方式与他们交流。”李想说。
图为:姚皋小学校长黄乐维在校内的“中共凤台县委旧址”纪念碑前,为留守儿童讲述学校的渊源。
(记者 朱其好 苏国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