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煤矿瓦斯治理先进单位新庄孜矿
瓦斯,人们将它比喻成煤炭生产企业的“头号杀手”。治理不好,就会肆无忌惮地吞噬矿工弟兄们的生命,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将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加大瓦斯治理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作为淮南矿业集团的老矿,新庄孜矿通过对瓦斯的技术治理,不仅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实现了产量、利润、职工收入的逐年攀升。近日,该矿被授予“安徽省煤矿瓦斯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什么促使这样一座有着六十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实现质的跨跃,重新焕发了生机?
新庄孜矿是座老矿,是典型的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平均每生产一吨煤炭就涌出瓦斯46.41立方米,瓦斯治理的难度位于全国前列。翻开该矿历年来的安全资料,记者发现,该矿自建矿以来,平均每年发生瓦斯超限事故在50次以上,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23次,其中强度最大的一次发生在2002年,一次性突出煤量1114吨,瓦斯6万立方米。1985年8月24日发生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伤亡28人,历年来瓦斯事故累计死亡37人,教训极其深刻。由于未找到瓦斯治理的办法,矿井安全受到严重制约,生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长期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
“治理瓦斯必须从规划和设计源头抓起,要关口前移,把防突推进到岩巷掘进工作面,重点是选准关键保护层进行重点开采,规模开采,从源头上消除矿井重大安全威胁。”2006年,在该矿新一届班子调整后的第一次安全办公会上,矿长郑群掷地有声,向全矿职工提出了矿井瓦斯治理的目标及方向。
“开采保护层就是首先开采与突出煤层邻近而又无突出危险的煤层(即保护层),使突出煤层瓦斯压力、含量受采动影响而大幅降低,就像‘吃蛋卷’一样,由外至里、从上到下,‘吃’了上一煤层,就释放下一煤层的瓦斯。在保护层工作面回采时,被保护层的瓦斯会大量上涌。”该矿副矿长、总工程师柏发松形象地介绍说。
开展瓦斯治理技术攻关,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创新是助推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消除瓦斯威胁,提高瓦斯治理水平,该矿围绕瓦斯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攻关,取得了以“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网格式瓦斯抽采工艺”、“打钻喷孔安全防护系统”、“孔口快速除尘装置”、“高压水泥膨胀快速封孔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战果,不仅确立了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还在全国煤炭行业和社会上乃至国外得到了公认,搬掉了瓦斯这个制约矿井生产能力发挥的绊脚石,解决了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为矿井安全发展、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收到了较好的安全、经济效益,并迅速在集团公司及省内外煤矿推广应用。该矿生产技术部负责人高兴地说,“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在新庄孜矿的率先成功实践,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上隅角瓦斯超限及积聚现象、沿空留巷段出现的变形问题,改变了采空区风流方向和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而且实现了抽采系统和抽采效果最大化,消除了阶段煤柱,有效地改善了通风和安全作业环境,使强突煤层变为不突,使高瓦斯煤层变为低瓦斯煤层,为高突矿井瓦斯治理闯出了一条科学治理道路。2008年该项技术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
该矿在不断加大瓦斯治理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瓦斯利用,把瓦斯这种具有灾害性的“废气”变成了造福群众的“福气”。推广民用燃气,通过优化抽采系统、简化抽采网络、加大抽采力度,对高低瓦斯进行分源抽采,建立了可储备3万立方米的瓦斯气罐,每月可提供浓度30%以上的抽采瓦斯150万立方米,基本满足淮南市谢家集、八公山两区30000户居民的生活用气;进行瓦斯发电,在毕五号井建立了低浓瓦斯发电站,安装德国道依茨公司生产的TBG620型发电机,发电功率1360千瓦,可满足矿部分生产用电需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 鲁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