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我的青春我做主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我的青春我做主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5/5 0:27: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或许没有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用青春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唱响了拼搏的青春之歌

      在这个“五·四”青年节,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拥有高尚品质的年轻人,感受到了他们火一样的青春。他们的故事能给我们年轻人以很好的激励:这样的青春才是最火红的……

      她把足迹印在西部的土地上

      贵州兴义、安徽淮南、陕西宁陕,三个省份的三个地方,因为一个女孩的足迹连在了一起。

      这个女孩名叫林阳平,原籍贵州兴义,淮南师范学院08年毕业生,在毕业的当年,她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安徽省代表,走进了国家贫困县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而去年此时,临近毕业品学兼优的林阳平拒绝了合肥一所高校伸向她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选择成为每月只有680元生活补助金的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

      如今,已经在宁陕工作将近一年的林阳平告诉记者:“能成为服务西部的志愿者很不容易。选拔程序多,考核严格。当年全校就只有我一个女生确定做西部志愿者,开始时胆怯过,想过放弃,但是理想的激情让我迈出了到宁陕的第一步。”

      陕西省宁陕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受交通、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宁陕县到现在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林阳平说,刚到宁陕县,与她一道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位大学生志愿者,集中一周的时间走访了宁陕县内的多个乡镇。这些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走到哪里,就把义务服务带到哪里。“在新场乡我们帮忙清扫街道,在金川镇我们走进该镇的小学和老师探讨教学、与孩子们做游戏,在丰富乡我们帮助农民干农活,虽然翻山越岭非常辛苦,但是没有一个大学生喊苦叫累,大家觉得不计较付出,人活得很纯粹。”

      而志愿服务宁陕也让林阳平获得了别样的工作体验,据林阳平日志上记载:“我的具体岗位在县委宣传部,在宁陕没有起用电子公文的时候,文件的装订和发送是一件繁杂的事情。宣传部的文件通常是普发件,上百份。我和办公室的陈干事就一起校对、一起印、一起分、一起订,然后分头送。宁陕县城不大,但是要步行跑几十家单位还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才来不久的我,不认识路、不懂地方方言,跑起来特别麻烦。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个实用地图,把每个单位的地标和行政办具体楼层,房号反映在一张图上。并且送文件还记录时间,预算送完的时间,方便自己也方便其他志愿者使用。”

      其实,像林阳平这样服务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全是基于无私的贡献,当服务期满后,他们依然要重新寻求养身立命的工作。

      从电视台主持人到人民教师

      4月30日,在淮师附小的大队辅导员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位温文尔雅、美丽的老师,她正在那里和同学们谈心,为同学们解决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她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讲述,并不时在纸上记录着,她语速不快,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悦耳动听,她就是该校大队辅导员罗新华,一位地道的藏族老师。

      “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天空蓝得那么迷人,那里的白云似乎触手可及,那里有神秘的布达拉宫,那里有美丽如画的‘西藏江南’——林芝,那里还有无比纯朴的藏族人!”淮师附小的藏族老师罗新华充满感情地对记者说。

       罗新华的父母均为藏族人,她父亲名字的第一个字是“罗”,因此她的汉姓就选择了这个字。罗新华还有个藏族名字“咪拉”,家人平时都这样叫她。罗新华的家乡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罗老师给记者介绍说,山清水秀的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那里有“植物王国”墨脱县的秀美,云雾缭绕的鲁朗茫茫林海,距今2500年的巴吉柏树王、桑树王,还有建筑别致,环境优雅的喇嘛岭——桑多白日寺……看得出,罗老师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

      罗新华在2008年4月来淮南之前是林芝地区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和记者算是同行。至于怎么从事播音工作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1996年,罗新华从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她是准备去当老师的。在正式工作之前,恰巧碰上林芝县电视台招播音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凭着良好的形象和普通话基本功,她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上了电视新闻主持人。先在林芝县电视台,后由于工作突出,被调入林芝地区电视台,一干就是12年。从罗老师身上,记者看到了她的不急不躁,落落大方,直到现在仍然颇具主持人风采。去年罗老师的爱人,东南大学的博士生,被作为人才引进淮南,为淮南建设出力。罗老师放弃了作为一名电视主持人在林芝拥有的社会地位,优厚的薪金,随着爱人来到了淮南。在淮南工作只有一年,她就喜欢上了这颗淮上明珠,罗老师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刚到淮南时,最大的不适应就是这里的氧气太浓了,她有点醉氧,成天昏昏欲睡,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虽然在淮南生活的很好,但罗新华对自己的家乡也很挂念,她说,平时在单位忙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一旦静了下来,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远在西藏的父母和姐妹,想起那美丽的林芝。

      为了能源城的建设,罗新华和她的爱人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了淮南。在这里,记者想对罗老师和与罗老师有着相同经历的来淮参与建设的外乡人说:“淮南也是你们的故乡,也是你们的家!”

      图为罗新华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记者 苏国义 陆士宇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