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严)11月18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紧扣“三城三地”战略定位,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百亿元台阶,从1339亿元增长至1716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成效突出。
产业转型攻坚突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我市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4.2%,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5倍和1.5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七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3.2%。
城市更新攻坚提质,宜居韧性水平提升。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我市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44%,成为皖北地区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71个、城中村(棚户区)420.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与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均位居全省前列。交通网络持续完善,路网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生命线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城市承载力和宜居性显著增强。
乡村振兴攻坚增效,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速。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绿色优质农产品数量达583个。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2家,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显著提高。建成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5个,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较2020年增长70%,乡村振兴成果持续巩固。
生态修复攻坚拓维,绿色发展优势彰显。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与水体质量稳步改善。积极实施碳达峰行动,成功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累计完成造林10.9万亩,治理采煤沉陷区15.1万亩。
社会治理攻坚固本,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76万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成功创评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