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梦 友好同行
——谢家集区积极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新路径
“我要把心里最美的社区画出来。”“我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不上当。”走进谢家集区淮望社区、花园社区的活动室,孩子们纯真的声音是该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成果的最生动写照。
据了解,谢家集区将儿童友好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围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与发展环境五大维度,率先在淮望社区、花园社区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探索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作为首批试点社区,淮望社区注重从传统文化传承与儿童品格塑造入手,不断丰富儿童友好的内涵。
社区举办汤圆制作活动,孩子们亲手体验传统美食制作全过程,妇联执委现场讲解汤圆的来历与文化内涵,示范揉粉、搓团等技巧,孩子们分工协作,有的揉制糯米粉、有的用果蔬汁调色、有的专注搓制汤圆,现场气氛热烈。随着色彩缤纷的汤圆在锅中翻滚,香气弥漫。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这样的活动,既增进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在协作中培养了耐心与团队意识。
更令人动容的是户外涂鸦的一幕,当孩子们正专注描绘心中美好社区时,天空飘起细雨。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孩子离开,他们继续在雨中创作,社区工作人员则默默为孩子们撑起雨伞,守护这份专注与纯真。雨水与童真交织的画面,让坚持与专注的品质悄然扎根。这些雨中完成的作品,最终被精心展示在社区文化墙,成为激励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载体。
与淮望社区形成呼应,花园社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巧妙地将环保意识与网络安全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绿色小画家:我的环保袋日记”活动吸引了不少孩子参与,他们手持画笔,在帆布袋上尽情挥洒创意,蔚蓝的地球、茂密的森林、可爱的动物纷纷跃然“袋”上,寻常的布袋变身为独一无二的环保艺术品,这些作品集中陈列在社区公共区域,成为传播绿色理念的“流动宣传栏”,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引导居民践行环保生活。
在社区的网络安全课堂上,气氛同样活跃,“陌生人发的链接能点吗?”“支付密码能不能告诉别人?”面对提问,孩子们争相回答:“马上告诉爸爸妈妈。”“直接拉黑。”清脆响亮的回答中,折射出清晰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动画演示和情景模拟,抽象的网络安全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孩子们轻松掌握“拒绝、举报、告知家长”的自我保护三步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两家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谢家集区以体系化活动为抓手,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社区日常。各社区依托“儿童之家”,常态化开展书画、音乐等美育课程,同步普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从精神文化层面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社区坚持安全、探索与成长并重,合理设置游戏区、阅览室与自然种植园,营造适合儿童探索与成长的友好环境。该区还着力织密儿童保护网络,通过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严格落实儿童伤害发现报告机制,并借助安全课程提升儿童自护能力,形成“空间保障+防护教育”的双重守护。
针对特殊群体儿童,谢家集区通过建立详细档案,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助医助学政策,同时开展定期家访与监护评估,持续筑牢保护底线,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专属关爱中健康成长。
如今,漫步在谢家集区的儿童友好社区,安全整洁的游乐设施、色彩明快的涂鸦墙、温馨舒适的阅读角等儿童友好元素随处可见。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是这座城市对童年最温暖的回应。在这里,儿童友好已化作撑开的雨伞、倾听的耳朵、用心的设计,共同编织着孩子们最珍贵的童年记忆,也为城市文明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通讯员 盛静 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