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当面鼓,对面锣”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当面鼓,对面锣”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17 8:41:4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当面鼓,对面锣”是一句淮南民间谚语,意思是有话当面讲,做事要公开透明。这里面有一个典故。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失修,多处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一点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过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民工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家千里迢迢来这抬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一连过了十来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能见到他与民工们一起运石块。城内城外的百姓们被感动了,都自动赶过来参加劳动。一些商会栈行的老板们也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工程很快就竣工了。

后来,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瓮城里镶嵌了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表彰他行事公开、廉洁奉公的美德。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面鼓、对面锣”。

通过查阅《寿州志》等史料,有人发现了与传说不同的典故。清光绪《寿州志》记载,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暴雨自五月初起,历经三旬而不止。寿州城西门外淮淝合流,洪水滔天,雉堞露出水面部分仅三尺许。六月初一,西北风大作,巨浪冲击,寿州城垣坍塌七百九十八丈,楼橹木石,一时荡尽,惨状空前。正统四年(1439年),寿州卫指挥使刘通奉命修筑城池。他亲董其事,召集阖城士绅募捐资金,调集屯守将士轮番出力,经六个月而竣工。其后不久,有人以贪污渎职弹劾刘通。刘通声明,修城大事,非同一般,必须“当面鼓,对面锣”,把事情摆到明面说清讲透,以证清白。后经查实,弹劾之事属乌有。州人感念刘通清风惠政,于是在西门瓮城内设龛刻石,锣鼓相对,赞其清廉自守,行事公开,并借以劝诫后任官员。

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判断:刘通修城说为正史记载,有姓有名,史料确凿;新知县修城说虽然也有始有终,但明显是当地百姓结合生活创作的民间故事。两种说法殊途同归,都反映了淮南大地人民群众对“行事公开、廉洁奉公”的推崇,展现了他们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标准,也从侧面折射出古城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状况。

(赵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