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宣和七年淮之湄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宣和七年淮之湄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10 9:19: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宋徽宗宣和七年农历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寅时,淮南境内、淮水之湄,翻江倒海,风雨骇人。官船上的陆宰,急令船只靠岸:他的夫人要临产了。刚靠岸不久,船工还来不及抖落身上雨水,婴儿“哇”的一声啼哭传来。母子平安,大家高兴地松了一口气,恰在此时,风雨渐息。

陆宰将这孩子取名为“游”,字“务观”。得名由来,有人说典出《列子》,有人说梦见秦观秦少游。如果允许我发挥解释,我倒觉得,生在风雨游走的船上,务必要看清脚下的路,这倒更为契合情境。陆游年过半百后,再给自己取了个“放翁”的号,如此游走大半生后,名、字、号一应俱全,陆游的身份更显豁了。

宣和七年是陆游的生年,却是著名词人贺铸的卒年。贺铸,字“方回”,自称是唐代诗人贺知章之后,如此则陆游和贺铸祖上一样,都是绍兴人了。尽管我没有专门去研究,但相信陆游诗词中隐约会现贺铸的影子。贺铸词能婉约,更能豪放,陆游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俞陛云激赏贺铸《台城游·南国本潇洒》,夸赞“其雄恢才笔,可与放翁、稼轩争驱夺槊矣!”由风格相近自然联系起二人,时隔近九百年,依然是旁观者清。贺铸与赵氏夫妻情深,然终鸳鸯失伴,痴情的贺铸唯有将旧物擦拭不已、将泪水化作悼亡词寄托深情;陆游与唐婉如胶似漆,然欢情短薄,奉母命休妻后,沈园的致命邂逅,让陆游留下痛彻心扉的《钗头凤》,之后终生不忘伤心事。

陆游是认真读过贺铸的,《老学庵笔记》中专门有一则,说他相貌奇丑如鬼头,但英气逼人文才高,不只是长短句好,而且“诗文皆高”。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房”和“廪”,“房”字包含“方”“廪”字包含“回”,合起来正是父亲的字。一颗文星陨落,一颗文星诞生,冥冥之中充满巧合。好在没有好事者称陆游为贺铸转世,否则就要多一份谈资而少十分的严肃了。

同年生的,还有周必正和姜特立。周必正是南宋名相周必大的哥哥,吉州庐陵县人,陆游与他哥俩过从甚密。周必大去世后,陆游有《祭周益公文》;周必正去世后,又作《监丞周公墓志铭》,文章情挚感人,足见交往之深。姜特立,字邦杰,浙江丽水人。陆、姜二人于韩元吉处相识后,文字交往很久,相互欣赏,尽情遨游诗海。姜特立的诗“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所以陆游夸他是唐代襄阳孟浩然,骑驴戴帽像是神仙。又说他“十年好句满人间,不欠诗名只欠闲”,所言大抵符合事实,姜氏诗好,同样受到宋孝宗和杨万里的嘉许。姜特立则称许陆游“独将诗坛壁孤垒”,其诗“笔力回万牛”“奇险不可迫”,不受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影响而能自成一派,可比肩本朝苏轼、黄庭坚,上窥唐朝的李白、杜甫。今天看来,他这一比,比例并没有多少失调。

虽然宋徽宗希望社会和谐,外境和平,因此改年号为宣和。但事不如人愿,宣和间矛盾和危机在迅速积累,就等爆发了。内部是方腊揭竿造反,外部是金兵虎视眈眈,内外交困中,长于艺术的皇帝还不愿正视现实,仍然陶醉在“丰亨豫大”的迷梦中。该造的美园不吝大兴土木,该完成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不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风雅的皇帝还尽作倒霉诗,说什么“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日射晚霞金世界,月临天宇玉乾坤”,作诗无心,读者有意,这分明是欢迎金主驾临来统治乾坤世界啊。人家是一语成谶,这位创立“瘦金体”的皇帝倒好,饱满到二语成谶!

几乎是在陆游出生的同时,金兵分两路南下,直扑汴京。吓慌手脚的宋徽宗逃出京城,并在年底撂下担子,将帝位传给宋钦宗。内惩奸贼,外抗强金,成为人民的怒吼。陈东率太学生连续上书要求诛杀蔡京、童贯等六贼,李纲等誓死保卫京城。然由于皇帝犹豫不决以及主和派的不断阻扰,抗金事业遭受挫折,两年后“靖康之变”还是发生了。大臣李若水义不屈金,临死前悲歌一曲:“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直令闻者泪落如雨。

出生在板荡时代,陆游尚在襁褓中就颠沛流离,四岁前他们一直落脚在今安徽淮南一带,并在此接受启蒙教育。后随着金兵南侵,才被迫踏上回原籍绍兴的征程。忧国忧民的陆宰,常与他人“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陈东、李纲、李若水等就是他们效法的榜样。耳濡目染,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自小就这样萌芽了。

陆游当然忘不了宣和七年“舣船生我淮之湄”,疾风骤雨中开启的人生,让他对夜来风雨场景有了特别的敏感和共鸣。“打窗风雨正三更”“夜阑卧听风吹雨”“风雨声豪入梦中”“风雨纵横夜彻明”……读此等诗句,总会让人想起诗人呱呱落地时的情形。风雨人生当然拜风雨时代所赐,南宋王朝苟且偷安,志士仁人只能抱恨长终。离开淮南后,陆游再也没有旧地重游了。谁能想到当年出生的淮上,竟然会成为宋金分界线呢?巧合的是,他的长子陆子虡后来担任寿春县丞,子也知父,他知道父亲对淮南是何等地牵挂!于是他带给父亲一幅淮上地图,陆游迫不及待打开,“胡尘漫漫连淮颍,泪尽灯前看地图”,抚今追昔,唯有痛哭!

陆游穷尽八十五岁的一生在等待,最终却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好在他将感激悲愤、忠君爱国的拳拳之诚都寄托在诗中。诗要择地读,还是拿到淮之湄吧,诗人九百岁了,那份跌宕淋漓的激越,定会气贯长虹,更撼人心!

(彭庭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