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治理从“独奏”变“交响”
“警网融合”为民解忧奏响平安曲
清晨的阳光洒进田家庵区百花园小区,居民王先生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楼下邻居正笑着打招呼。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这两户人家还因卫生间漏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险些对簿公堂。而如今,他们握手言和,矛盾烟消云散。
“多亏了‘警格+网格’联手,不然我们两家的矛盾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王先生感慨道。这场看似寻常的邻里纠纷,背后折射的却是我市基层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公安机关的“独角戏”,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创新实践“四融四联”工作机制,以“警网融合+”为抓手,推动警务资源下沉、服务关口前移,有效激活了平安建设的神经末梢,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网格先发现,警格快处置”,矛盾化解从“等”到“找”
在过去,基层矛盾调解往往依赖于群众报警或社区上报,公安机关常常处于“被动响应”的状态。近年来,淮南公安机关推出“警网融合+”工作机制,如今正深刻改变这一局面。
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像一个个敏锐的“传感器”,及时发现隐患、收集民情。一旦发现如王先生家这样的纠纷,便通过“警网融合”信息化平台,第一时间将线索推送给辖区民警。随后,民警、网格员、物业人员协同上门,从法理到人情,从现实问题到心理疏导,多管齐下,推动矛盾就地化解。
“过去是警情等人,现在是民警‘找事’。”市公安局山南新区分局淮河路派出所所长孙良旭这样形容工作的转变。淮南公安将“预防警务”理念深度融入网格,搭建起高效的信息化调度平台。社区民警与网格员每日联动,主动排查风险隐患,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从“坐堂问案”到“主动出击”,民警不再只是案件的处置者,更成为风险的预见者、服务的提供者。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通过该平台闭环处置高风险矛盾纠纷线索达32327起,有效防止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拓展“指尖警务”,服务群众从“面对面”到“键对键”
基层治理不仅要“脚下有泥”,也要“手中有网”;服务群众,既要“面对面”,也要“键对键”。淮南公安积极拓展“指尖警务”,将服务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八小时内延伸到全天候。
“民警每天都在群里发案例、提个醒,就像身边多了个‘警察顾问’,特别安心。”凤台县凤凰花园小区的李女士说。不久前,她正是在微信群中识破了一起刷单诈骗陷阱,避免了财产损失。
“网上警民议事厅”“警企议事厅”等载体,“警民茶话室”微信公众号、社区警务网络直播间、所长直通车……一系列线上平台的搭建,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警民沟通更及时、更便捷、更贴心。安全宣传、反诈预警、业务咨询,统统“搬”上云端,实现了服务群众的“零距离”。
“邻里警务”+“群防群治”,治理主体从“单打”到“群演”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奏”,而是全社会的“合唱”。淮南公安通过打造“邻里警务”调解室、“关爱陪伴”服务区等品牌项目,广泛发动“江淮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从巡逻防控到矛盾调解,从关爱特殊群体到宣传法律知识,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社区志愿者、企业员工加入这支“平安守护者”队伍。他们不仅是治理的受益者,更是治理的参与者。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刑事类案件警情同比下降6.1%,刑事立案同比下降3.9%,三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5.27%。与此同时,查处违法人员同比上升10.8%。这“一降一升”的背后,正是治理效能提升与社会治安好转的有力证明,如今,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
从“管理”到“服务”,平安建设的根基愈加深厚
淮南公安机关的“警网融合+”实践,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机制的创新,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升华——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向现代的“服务思维”,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警”,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基层治理力量整合起来,把基层治理工作统筹起来,用一个个最小单元的高效治理与优质服务筑牢平安淮南建设基石。”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淮南,正朝着“安徽中部发案最少、秩序最好、服务最优的‘平安城’”目标稳步迈进。这场从“独奏”到“交响”的治理变革,不仅奏响了平安曲,更温暖了百姓心。
(通讯员 王东田 记者 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