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淮南子》:一部开中国科技哲学先河的华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淮南子》:一部开中国科技哲学先河的华章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31 10:27: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子》记载和总结了截至汉初为止古代中国在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医学、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艺等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为中国古代科技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历代学者赞叹不已。

然而,《淮南子》的宗旨不止于此,而是将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拓展“黄老道学”的哲学思维。它扬弃先秦以来部分哲学家秉持的上帝神仙、创世造物的天命论观点,以创新“黄老道学”的“大道”为宗旨,从科技与“大道”的关系、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科技与个人的关系等方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道家宇宙自然观、社会政治观和人生价值观,为汉王朝提供“帝王之道”的理论体系,奠定重要思想基础。

可以说,《淮南子》是中国哲学史上自先秦以来开创科技与哲学相结合先河的重要著作,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结晶,在中国科技哲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淮南子》汲取截至汉初古代中国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以科技与“大道”的关系为切入点,论述“道”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本源,居于最高范畴。《淮南子·天文训》开篇阐发其宇宙自然观:天地未形成时,混混沌沌,无形无象,称为“太始”。“道”最初呈现清虚空廓的状态,清虚空廓演化出宇宙,宇宙产生元气。元气有边际、有形态,其中清明部分飘逸扩散形成“天”,混浊部分凝结聚集形成“地”。清明之气聚合容易,混浊之气凝结困难,故“天”先形成,“地”后定形。

“天”与“地”的精气融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精华融合产生四季,四季各自的精气分散产生万物。阳气中的热气积聚产生“火”,“火”气的精华形成“日”;阴气中的寒气积聚产生“水”,“水”气的精华形成“月”。“日”“月”溢出之气的精华散逸为“星辰”。如此,天空容纳日月星辰,大地承载水潦尘埃。

“天”的形态为圆,“地”的形态为方。方的大地主宰幽暗,圆的天穹主宰光明。光明的“天”吐散阳气,火与日的光芒照耀在外;幽暗的“地”蕴含阴气,水与月的光泽蕴藏在内。太阳放射光芒施予大地,大地吸收光芒化育万物。所以说,阳气布施,阴气化育。“阴阳”二气相偏离,形成怒气便产生“风”;“阴阳”二气相交合,便形成“雨”;“阴阳”二气相迫近,感应即成“雷”,激荡而成“电”,散乱便成“雾”。若阳气强盛战胜阴气,雾便散发为“雨露”;若阴气强盛战胜阳气,雾便凝结为“霜雪”。

这便是《淮南子》的宇宙自然观,或称“天道”观。它强调宇宙是物质的,其演变过程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且拥有无限延伸、充满生机的空间与时间,是和谐且有规律的自然整体,不受外来精神力量干扰。这种自然规律与宇宙万物,均源自物质性的“道”,即“道法自然”。“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

由此可见,《淮南子》借助当时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阐释“大道”哲学,形成了具有朴素唯物论特质的新道家宇宙自然观。

既然“天道”和谐有序,那么人类社会又当如何?《淮南子》由“天道”自然论及“人道”,提出新道家的社会政治观。

《淮南子·俶真训》记载:天穹所覆盖、大地所承载、宇宙所包容、“阴阳”二气所孕育、雨露所滋润、道德所扶持的人与万物,皆源自“天地”这一共同根源。“天、地、人”同源同根,故而休戚与共。

据此,《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人的孔窍肢体均与“天地”自然相通。“天”有九重,人有九窍;“天”有四季十二月,人有四主脉十二经脉;“天”有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人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小经络。因此,“人主之情,上通于天”。若帝王施政违背“天道”,便是违背自然法则:实行暴政则多暴风,法令酷苛则虫灾频发,滥杀无辜则大旱无雨,政令违农时则阴雨不绝。

《淮南子·原道训》还提及:远古时伏羲、神农二皇掌握“道”的精髓,立于天地中央,以精神融合自然造化,实现安民定邦。自然与社会均按“道”的规律运行,天下之事需遵循自然与社会规律,不妄为、不违背。秉持“无为而治”,便是坚守“大道”。“无为”即顺随事物自然规律、顺应社情民意行事,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依据时势变化调整政策,最终形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政治局面。这便是《淮南子》新道家的社会政治观。

在《淮南子》看来,宇宙自然观、社会政治观、人生价值观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唯有实现三者统一的帝王,方能真正掌握治国理政的“大道”,“而游于无穷之地”。

因此,《淮南子》又结合当时人体医学的成就,论述其人生价值观。《淮南子·主术训》认为:“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帝王应处于静虚状态修身养性,以勤俭节约为下属作表率。因帝王地位如同天空中发光的日月,天下人皆瞩目凝视、侧耳倾听。若帝王不能恬淡寡欲,便无法具备完美品德;不安守初心,便难以实现远大理想;不心胸宽阔,便不能包容天下;不慈爱仁厚,便无法赢得民众拥护;不公正无私,便不能明断是非。

《淮南子·诠言训》亦言:从未听闻自身修养优良而国家治理糟糕之事,也未听闻自身修养拙劣而国家治理良好之事。矩尺不正则画不出方形,圆规不标准则画不出圆形。自身修养如同矩尺、圆规,从未有自身不正却能使他人端正之理。

《淮南子·精神训》还提到:安宁淡漠是精神清明的居所,虚无寂静是“道”心的安居之处。若一味追求身外之物,会失去对内心精神的养护;若对事物耿耿于怀,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君王应如古代圣贤般“抱德炀和”,秉持和谐万物的思想境界,“与道为际,与德为邻”,“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从而达到“至神”的最高精神境界。

由此可见,《淮南子》将古代人体医学成就与帝王个人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提升相联系,将“治身”视为“治国”的基本前提,认为“身治则国治”“家国同治”。为此,《淮南子》将“修其心,治其身”的自我修养置于外在追求之上,通过持续的内在修德,使生命成为践行“大道”的载体。

《淮南子》正是这样:借助当时的科技成就,探索以遵循“大道”为旨归的宇宙自然观,探索“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同构的社会政治观,探索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道”之最高精神境界的人生价值观。它指出,“大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运行法则,不可违逆;治国理政应秉持“大道”、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社会、人”是和谐整体,帝王需效法“道”的规律,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原则,建立“与道同出”的政治模式,从而确保汉初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淮南子》将科技成就与其新道家哲学思想有机融合的研究方式,开中国“科技哲学”之先河。这一理论不仅对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观影响深远,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