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部与水共舞史诗
——从芍陂、月坝到引江济淮
在寿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从芍陂、月坝到引江济淮工程,串联起从春秋时期到当代的治水历程,堪称一部鲜活的“水利教科书”。
芍陂(Què Bēi,即今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以南,由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约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2015年,芍陂与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一起,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极大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
芍陂是古代陂塘水利工程的典范。它巧妙利用当地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的地形,修筑长堤(陂)拦蓄河水,形成自然蓄水区域,再通过闸门和渠道系统将水引向广袤农田,开创了“陂—渠—塘”串联的灌溉系统模式。其巧用地形和水文条件的设计,从堤坝修建、水门设置(如著名的“水门三十六”),到水位调控、渠道分布,均体现极高的工程技术水平,代表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利工程成就。
芍陂的修建,奠定了寿县作为“江淮粮仓”的农业基石。它汇聚大别山区流下的水源(如淠河、龙穴山水等),形成巨大人工水库,通过精密渠系网络灌溉寿县周边大片农田。“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的运作方式,既保障天旱时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成灾,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多重功能,影响绵延两千余年。
芍陂还推动了区域开发,缓解了淮河南岸常受的旱涝威胁。原本易遭灾的土地,因芍陂灌溉变为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极大促进了江淮地区农业开发,使之成为楚国重要的经济腹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芍陂至今仍蓄水约1亿立方米,灌溉寿县境内近70万亩农田,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文物”。
芍陂在军事上支撑了楚国霸业。春秋战国时期,粮食是战争的命脉,芍陂灌区稳定高产的粮饷,让楚国能在此屯驻重兵,为楚国北上争霸、东抗吴国提供保障。寿春(今寿县)成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其战略地位与芍陂的粮食供应密不可分。
寿县地处淮河流域,地势低洼,历史上饱受洪涝灾害。月坝的建造与芍陂共同构成区域水管理系统,为保护古城,需一套既能引水灌溉、又能防洪排涝的精密系统。
明代万历年间,为有效排泄城内积水,在宋代寿州古城墙内的东南西北方位、城墙根下约0.8米处,修建了长约50米的涵洞(水关),两头分别连接城内城外,中间设有涵口。清代乾隆年间,在涵口之上筑有月坝,月坝与城墙等高,是连接古城内部水系与城外大型水库(安丰塘)及自然河流(如淠河)的“智能阀门”,核心功能为防洪、排水、蓄水。
寿县月坝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嵌在城墙中的“月牙形”石坝(故名月坝),坝内设水关(排水口)。涵洞内设有双向自动启闭闸门,可根据城内外水位差自动控制开合,既能排内涝,又能防倒灌:当城外洪水水位高于城内时,城外水的压力会自动关闭水关闸门,防止洪水倒灌;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时,城内水的压力会冲开闸门,排出积水。整个过程无需人力操作,是极其精巧的涵洞式城防排水系统。涵洞上方修建有高大圆筒状竖井,井口与城墙顶部齐平或高于城外洪水位,人们可从坝口下去清淤,即便在洪水期间也能操作,解决了传统地下涵洞难以维护的世界性难题。
月坝确保寿县古城在历史上无数次大洪水中“金汤巩固,池水不盈”,既防外洪,又排内涝,使寿县获得“铁打寿州城”的美誉。月坝上“金汤巩固”与“崇墉障流”的石刻题额,点明其“固若金汤、屏障洪水”的核心功能,是古人治水思想的直接见证。最令人惊叹的是,从宋代至今近千年间,1954年和1991年寿县古城遭遇特大洪水,水位线淹过城门,当地人常幽默地形容“坐在城墙上就可以洗脚了”,但城内无积水内涝,居民生活如常。如今古城东门、北门仍有当年洪水围城水位线的刻石记载。
这种历经千年仍能实战的能力,在全国绝无仅有;月坝也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极少数仍在原址持续发挥原初功能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史的“活化石”和“活着的遗产”。寿县古城的月坝,凭借无与伦比的系统性、科学独创性及穿越千年仍能实战的惊人生命力,当之无愧位居全国同类月坝顶峰,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不朽传奇。
新时代的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当代水利建设的重大工程。寿县正处于这条跨流域、跨省区的战略性调水工程的重要节点位置。国家水利工程再次青睐寿县,将对寿县发展产生全局性、历史性和战略性影响。
引江济淮工程首先解决了寿县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供水安全。工程直接从长江引水,注入寿县湖、河水体,为寿县提供稳定、可靠的外来水源,彻底改变寿县依赖天然降水和本地水资源的被动局面,奠定坚实的水资源基础。同时,工程还提升了寿县防洪排涝能力:在疏浚、拓宽原有河道的同时加固堤防,完善防洪体系,强化寿县应对特大洪水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结束了安徽境内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不直接通航的历史,构建起一条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南北向水上运输“黄金水道”。工程在寿县境内建设东淝河船闸,打通连接淮河与瓦埠湖的航道,意味着千吨级船舶可从寿县通江达海。寿县由此从一个内陆县城,一跃成为连江达海的水陆交通枢纽,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改变经济格局、提升区位优势,为这座千年古城的振兴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能。
寿县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天下第一塘”芍陂遗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和月坝,如今又有引江济淮工程为历史水利工程注入新生命力。这里浓缩了一部从治理一隅之水到调配流域之水、从保障农业生存到服务综合发展的中国水利发展史,无疑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水利科技史、文明发展史不可多得的活态遗产和经典案例,彰显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治水智慧与文明自信。
目前寿县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示范区。我多次到寿县参观采风,感慨古城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假日游客熙熙攘攘,历史古城焕发青春。我曾建议:利用寿县麻纺厂锯齿型厂房(这也是全国古城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将芍陂、月坝、引江济淮工程等通过“全息投影数字沙盘”,以光影变幻等形式实现古今交错的场景再现,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针对中小学课外游学,可通过现场手工制作豆腐、智能演示淝水之战场景,帮助学生留存历史记忆、增强动手能力、学习科普知识、丰富研学内容。此外,寿县还可与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顶尖水利专业高校合作,建立博士、硕士研学基地,进一步挖掘寿县“与水共舞”的内涵与底蕴。
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吸引八方游客、丰富旅游体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增加旅游收益,将慕名而来的旅客“流量”,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留量”。这座拥有2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部活色生香的“水利教科书”,必将成为闻名世界的“与水共舞”旅游城。
(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