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潘集区架河镇淮北村的仓库已经灯火通明。王明和工人们正麻利地分拣、包装水晶圆子、小刀面、西瓜酱等产品。“这批水晶圆子要赶在9点前发往上海,客户等着明天收货。”王明一边检查货物的包装一边说。
这样的清晨,已经成为“鑫农小哥”团队多年来的常态。
2014年,对于在苏州打工多年的王明来说是个转折点。母亲突发重病,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这个“85后”小伙不得不作出返乡决定。“说实话,当时很迷茫,不知道回淮南能做什么,只能先找份工作干着,送水工、快递员都干了一段时间。”王明回忆说。
转折发生在2016年底。作为土生土长的潘集人,潘集酥瓜是当地首屈一指的特色农产品,虽然品质优良,却也因销路问题滞销。“这么好的瓜,为什么不能卖到全国?”因为快递员的工作经历,王明熟悉快递流程,心中萌生了“网上卖瓜”的想法。
恰逢淮南市推出返乡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这给“心中有想法,苦于口袋没本金”的他送来了及时雨。
“材料交上去很快就批下来了,这笔钱也成为我创业的启动资金。”王明在家摆了一台电脑,网店“鑫农小哥”悄然上线。起初父母并不理解:“大学毕业回来卖菜?”
但王明坚信,电商将是农产品突围的新路径。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酥瓜上市季,王明遭遇“滑铁卢”,因包装不到位,发出的酥瓜破损率高达30%,一个月亏损2万元。“每天接到投诉电话,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服输的王明开始了包装攻关。他模拟物流装卸场景,将酥瓜从2米高处抛下测试抗摔性,前后尝试了报纸填充、海绵缓冲等十多种方案。最终,他研发出“冰袋+气柱+保鲜箱”三重防护包装,破损率大大降低。
当年8月,王明再迎“大考”。架河镇的金丝绞瓜滞销,农户找他求助“能不能帮忙卖一点”,王明欣然同意。
“订单像雪花一样涌来,两万斤全部售空!第二年三万斤,也全部售空!”王明回忆,最疯狂时他们不得不前往新疆调货,一个月卖光10万斤。到2019年3月,累计销售30万斤,稳居淘宝全网销冠。
王明自己也没想到销售竟然这么火,而因为三重防护包装,金丝搅瓜的破损率非常低,这次“大考”,王明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一次偶然机会,王明得知祁集镇有脱贫户和残疾人生活困难,此时的王明已经在电商方面做出了一番成绩,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王明果断放弃“如日中天”的金丝搅瓜,手把手帮助脱贫户开店铺、找货源、上产品。而他,分文不取。
“当年这些脱贫户就实现了年增收近7万元。”王明说。
“独木不成林,大家一起富才是真富。”这是王明电商助农的起点。
苏涂村的涂老汉也是王明电商助农的受益者之一。他曾因2万斤紫薯滞销愁得睡不着觉,王明不仅帮他把紫薯卖光,还教他开网店。如今涂老汉的店铺生意已步上正轨。
王明多次参加市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培训,用“土话”教授留守老人拍短视频、运营网店,免费孵化、免费教学,三年来累积培训2000人次。
数年时间,王明从“单枪匹马”到“合伙团队”,从最初的月销售额不足百元到现在年营业额近100万元,王明摸索出一条电商创业之路,拓宽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产品从潘集酥瓜、金丝搅瓜扩展到淮河湾萝卜干、黄心乌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
“创业苦些累些算不了什么,既然选择了,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带领团队一起在电商领域创业,不断拓展网上销售,打响本土品牌,让优质农特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进一步助农增收,让脱贫农户尽快致富,这就是‘鑫农小哥’的梦想。”王明感慨地说。
记者 尚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