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小蘑菇种出新希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小蘑菇种出新希望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24 9:50: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打造富民新产业,村民日子越过越甜

近日,位于谢家集区杨公镇杨祠村的新建智能化菇棚里,姬松茸菇正进行采收。这样的丰收场面,标志着今年淮南新引入的食用菌菌种试种成功,也是杨祠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福建企业合作结出的硕果。

进入菇棚内,但见一排排菇架覆土上,长出一个个浅褐色菌盖的蘑菇,像是顶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小脑袋,惹人喜爱。这种菌子的生长模样,最为接近从森林土壤中钻出的蘑菇形态——都是从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让人忍不住要来摘一个瞧瞧。一旁合作社社员正进行采摘,只见她们掐住成熟饱满的菌子,从土中一提就采了下来,随后放入旁边的塑料筐中。记者在菇棚里仔细数了数,菇架分为5层,社员们需站在带着轮子可移动的高低架上采摘。

成排菇棚外的东侧是加工区,采摘出来的姬松茸会被送到这里。第一个工序是除去菇上的根和土,社员2人一组,面对面坐在打磨机前,她们拿起姬松茸菇,往打磨机上一靠,旋转的砂轮立马清除干净污物。记者注意到,这个岗位多是年纪大的人,活不重,有了这个工岗,她们的老年生活就多了一份收入。经过这个工序后,接下来便是清洗,清洗后要在铁丝网上摊凉,沥去水分便可进行烘干了。在现场,蘑菇鲜香的气味弥散在空气中,让人心情愉悦。姬松茸烘干之后便是成品了,有了烘干工序提香,干品姬松茸味道鲜美,是这种菇的主要食用方式,也便于保存及运输。

记者现场看到,此处姬松茸菇种植基地紧邻村里的“杨氏宗祠”。村负责人杨叶涛介绍,基地本是村里的小学原址,因学校合并而废弃。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利用这块地方,村里从福建“蘑菇之乡”引入姬松茸菇种植,意在盘活这块闲置的土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一举多得。

去年10月,经熟人介绍,杨祠村了解到姬松茸菇种植这个项目,杨叶涛专门到有“蘑菇之乡”美誉的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考察,结识了世代种蘑菇的吴新文。吴新文也正有将家乡蘑菇向外扩张推广的本意,双方一拍即合,随之,吴新文便从福建赶到杨祠村考察,并相中了这方热土,在杨公镇政府支持下双方合作意愿达成。随即,吴新文便盘算建设菇棚,着手计算基料用量,组织原料运输等。并以杨祠村为注册地成立了淮南市兴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6月间开始运作。7月,杨祠村为聚力农文旅产业融合、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10家企业签订框架协议,兴新农业赫然在列。

吴新文要引入的姬松茸是这种蘑菇的中文名,因其外形与名贵的松茸有些相似,但体型较小,故得名“姬松茸”,因有“松茸”二字而备受关注。据了解,中国松茸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北地区,是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名贵食用菌,至今无法驯化进行人工种植,全是野生状态。而“姬松茸”是一种原产于巴西和秘鲁等地的食药兼用菌,有“阳光蘑菇”的别名。它虽然不是中国传统菌菇,但因其卓越的营养价值和潜在的保健功效,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日本和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在福建“蘑菇之乡”已形成了成熟的种植模式。

姬松茸的种植先要搭棚,这种棚的全称为“爱尔兰智能一体棚”,温湿度可调可控。兴新农业今年新搭了9个棚,约合一亩地一个棚,小学原址15亩地最终可建15个棚。姬松茸的种植基料为玉米芯、牛粪及土壤,种植废料容易降解,生产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在收获进行烘干时还有好闻的自然香味,这也是镇、村对这样的项目中意的地方。吴新文介绍,种植所需的牛粪来自于新疆牧场,牛粪不值钱,全贵在了运费上。菇棚内有一排排的5层钢架,在培好的基料上架后再进行发酵,发酵成熟便可接种,待菌丝长成便可出菇,从冒头到成熟约5天便可采摘。

吴新文给记者算了算账,姬松茸的一个生产周期为4个月,一年可种3轮。一个菇棚的投入在三四十万元,一轮种植的产值可覆盖这个投资。一个菇棚有5层,实际种植面积约500平方米,在一个生产周期里,可产菇10茬,每茬产量1500斤,以姬松茸干品价格200元计算,约收益40余万元,生产效益良好。随行的原淮南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许卫表示,目前,姬松茸在淮南的成功种植还是首次,这种食用菌新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仅如此,姬松茸的种植还得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现场采摘麻利的女社员曹龙艳每天的收入为150元,她本是江苏泗洪人,后嫁到了这里。家里的2个孩子都十多岁,现在,她和丈夫都在这个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采摘工作时间相对灵活,还不耽误做饭接送孩子,方便了家庭。当地负责人表示,还将优选此类项目,让产业扎根乡土,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打造乡村发展新引擎。

(记者 张雪峰 摄影)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