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淮河001号”甲醇动力新能源船舶在武昌造船厂开建,有望于2026年初在千里淮河扬帆启航。
“‘淮河001号’由中国船舶工业‘国家队’武昌造船厂与淮南煤化工园区联手打造,武昌造船厂承担建造重任,煤化工园区发挥年产210万吨甲醇资源优势,为船供应精制甲醇燃料。”淮南煤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淮河001号”的建造,既是淮河流域航运动力系统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也是我市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向高端制造跃迁的积极探索。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航运正成为内河运输转型的重要方向。甲醇动力船,不仅是淮河上的一个新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的“流动引擎”。
经济效益,稳健可行、拉动显著
甲醇动力船展现出良好的经济可行性。据了解,单船年均运营收入预计可达200万元。得益于甲醇燃料价格仅为传统低硫油的40%,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年均净利润约100万元。全生命周期内,累计净利润预计可达1800万元,并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超500万元。
其经济价值更体现在投资拉动上。单船投资预计能额外拉动1.5倍的产业链相关投资。配套的能源站、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放大投资规模,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投融资模式。
社会效益,促进就业、赋能产业
甲醇动力船的落地,是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单船运营可直接创造13个以上就业岗位,并在船舶制造、燃料生产、码头运营等全产业链中间接带动20至30人就业。
以中安联合为代表的本地煤化工企业,通过精制甲醇实现煤炭资源的高附加值转化,推动了淮南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船舶制造拉动了本地钢材、发动机、储罐等制造业发展,配套的能源基础设施则促进了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共同构建了“煤炭—甲醇—船舶—运输”的协同发展格局。
生态效益,减排护水、绿色转型
在生态环保方面,甲醇动力船的表现尤为突出。相比传统柴油船,单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70吨,全生命周期减排量达1.56万吨。若使用绿色甲醇,减排量更可跃升至7.2万吨。同时,硫氧化物减排99%、氮氧化物减排80%、颗粒物减排95%,将显著改善淮河流域的空气质量。
甲醇燃烧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几乎不产生硫化物和颗粒物,能有效保护淮河水质与水生生物。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约42.3万棵树,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贡献显著。
借鉴与展望,打造淮河绿色航运新范式
纵观全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方兴未艾。正如湖北凭借政策支持、科研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在电动、氢燃料电池、甲醇动力等多个技术路线上取得系列“首创”与“第一”,淮河流域发展新能源船舶同样潜力巨大。
湖北的经验表明,通过出台专项政策、设立产业基金、构建供应链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够有效打通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产业链条。这对于淮河流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需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绿色动力补能网络;强化科技攻关,推动船舶制造智能化、标准化升级;并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综合来看,一艘甲醇动力船的综合效益远超其经济价值本身。它是落实“双碳”战略的实践者,是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更是守护淮河生态环境的贡献者。随着绿色航运理念的深入和内河船舶更新换代的加速,新能源船舶在淮河的推广与应用,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描绘出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
(通讯员 路正春 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