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凌云 通讯员 潘云)“多亏法官上门查看,这么快就找到了漏水原因,才没伤了我们邻里间的和气。”近日,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楼上楼下漏水纠纷,以灵活务实的办案方式,一次性化解矛盾,赢得双方当事人一致好评。
王先生与杨女士系同一单元二楼、三楼邻居。2025年3月,三楼杨女士装修房屋期间,楼下王先生发现家中卫生间漏水,遂告知其在装修时需做好防水,却未获回应。待杨女士卫生间装修完毕,王先生家中漏水问题仍未解决,无奈之下诉至法院,并提出鉴定申请。
案件立案后,考虑到双方房屋建成年代较久、构造相对落后,且邻里纠纷若久拖不决易激化矛盾,法院并未简单启动鉴定程序。李法官先向双方询问漏水位置的细节,在当得知漏水可能与外部管道相关后,主动上门查看疑似漏水区域。
经现场勘察,李法官发现:由于房屋建造时间长,外部管道已老化,而杨女士装修期间的震动恰好扩大了管道老化产生的缝隙,最终导致漏水。这一结论当场得到原、被告双方的认可。随后,在李法官的协调下,杨女士仅花费几百元整修了老化管道,漏水问题便彻底解决,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
“作为法官,我始终认为办案不能依赖‘坐堂问案’的直线思维,总担心隔着案卷会与当事人的真实诉求脱节。因此,我更愿意把办案‘阵地’移到纠纷现场,常以‘医生问诊’自勉——走进租赁屋里亲手摸一摸破损的墙面、仔细查一查设备状况、耐心倾听当事人诉说难处与顾虑。这样既能如‘望闻问切’般找准矛盾‘病根’,节省时间与开支,又能真正解开当事人心结,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李法官表示,对于此类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邻里纠纷案件,法院主动靠前勘察、化繁为简,才能真正把司法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