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考古事件之一,其一号墓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墓主身份被推定为楚考烈王。武王墩墓作为迄今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其考古发现为重新审视楚文化发展及淮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突破性的实物资料,为理解战国晚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填补了楚系墓葬最高等级九室墓葬的考古空白,出土文物数量达万件创新高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西距楚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考古调查确认,武王墩墓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整个墓园占地约150万平方米,由周长约5000米的围壕环绕。
	武王墩一号墓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高出地表约16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规模宏大。较为罕见的是其椁室为巨大枋木构筑成的“亚字形”结构,中心为棺室,四周分列8个侧室,整个椁室被分隔为九室,考古学家形象地称之为“八室一厅”。这种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大墓,体现了楚国王室墓葬的最高规格。椁室面积达180平方米,远超湖北荆州熊家冢楚墓(楚昭王墓),是目前已发掘的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一号墓墓葬西侧分布有车马坑与大型陪葬墓,南部密布祭祀坑,其中车马坑长度达147米,是目前国内已知最长的车马殉葬坑。整个陵园布局完整、规模宏大、等级之高,在国内罕见,表明战国晚期的楚国仍保有相当强大的国力与资源动员能力。
	武王墩墓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超过1万件(组)。这些文物包括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其中许多器物刷新了学界对楚文化成就的认知。青铜礼器方面,东Ⅰ室出土的青铜鼎高约1.2米,口径达89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楚国青铜器“铸客大鼎”。鼎腹铭文“楚王作”清晰可辨,其体量堪称“楚国第一鼎”。礼器组合呈现“九鼎八簋八簠、七鼎六豆六敦”的配置,既保留了周代礼制内核,又融入楚式蟠螭纹与错金工艺,体现了楚文化在礼制上的创新与融合。
	乐器方面的发现尤为突出,包括两套完整的乐器。一套23件铜编钟音域横跨三个八度,另一套20件石磬刻有音律铭文,与《楚辞·九歌》记载的“钟鼓喤喤,磬筦将将”形成呼应。与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以编钟为核心不同,武王墩墓中丝竹类乐器占比超过60%,包括50余件瑟、竽、鼓,反映了楚国礼乐从“金石之乐”向“丝竹之音”的转变。
	文字发现具有特殊价值。一号墓椁室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犹如整个墓葬的“说明书”。这些文字资料为了解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提供了珍贵信息。
	武王墩墓作为迄今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楚王墓,其一号墓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楚系墓葬考古中最高等级九室墓的空白,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资料。
	二、武王墩墓出土文物佐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及淮南地区早于战国晚期高水平开发的历史
	武王墩墓出土文物及墓葬形制显示,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元文化融合。武王墩墓既有周文化的元素,也有楚文化的本土特色,还有越文化因素的融入。出土的原始青瓷瓿与浙江德清战国窑址瓷器成分一致,印证了楚越文化交流。青铜马车构件上的百越纹饰,印证了楚国通过联姻与贸易整合南方族群的策略。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了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反映了楚国在治理多民族地区方面的政治智慧。
	出土竹简记载显示,楚考烈王推行“复周礼、纳百越”的政策,设立“夷陵学宫”吸纳中原士人。墓中出土的儒家典籍竹简与屈原《离骚》抄本共存一室,体现了楚文化对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兼容并蓄。这种文化融合政策不仅促进了楚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为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武王墩墓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战国晚期楚文化在礼制方面的独特创新。九鼎八簋的礼器配置明确采用了周天子礼制,暗示楚国“代周而立”的政治抱负及周朝衰微的现状。不过,楚人并非简单模仿周礼,而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出土的“九鼎八簋八簠”组合中,“簠”的使用明显具有楚文化特色,体现了楚人在礼制上的创新。
	武王墩墓出土文物同样展现了楚国在科技与艺术方面的成就。在青铜冶铸工艺上,编钟的合金配比为铜82.3%、锡12.7%、铅5%。经科学分析,其配比严谨合理,保证了乐器的音质效果,表明其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农业开发方面,出土的稻谷、粟、黍等谷物,以及牛、羊、猪、狗等17种动物遗存,铁质农具与水利模型显示,楚国在江淮流域推行了大规模农业开发。这种开发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为楚国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支持其军事和政治活动。
	丰富的文物及动植物遗存显示,楚考烈王时期楚都寿春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能够支撑起如此高等级的墓葬修建和精美的器物制作。
	综上所述,武王墩墓的考古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楚文化发展和淮南地区开发提供了突破性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大量文物显示,楚国晚期淮南地区已从相对落后的边缘区域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成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南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楚文化东渐不仅影响了淮南地区,还进一步向东辐射。春申君对江东的开发,成为今天上海地区发展的历史渊源,联结了淮南与长三角的深厚文化联系。可以说,楚文化对淮南地区的影响深远持久,为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武王墩墓中出土的万件文物,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楚文明,更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当前,武王墩墓的考古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必将带来更多关于楚文化、江淮地区开发及战国历史研究的新认识,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理解。
	(顾佐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