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海边,晨雾还没散尽。
渔夫解开缆绳,船首劈开泛着微光的海面,朝着远方浩瀚连天的大海深处驶去。
有人问他:“今天能找到鱼群吗?”
渔夫笑着摇头:“谁也说不准鱼群在哪里,但不去,肯定一条也没有。”
这句朴素的回答,藏着最深刻的智慧。就像渔夫出发时从不知道鱼在哪里,人生与事业的诸多可能,从来都不是等出来的,而是闯出来的。
没人能给渔夫打包票“哪里有鱼”。海洋辽阔,鱼群的迁徙受洋流、水温、天气影响,即便经验再丰富的渔夫,也只能凭借过往的经验预判方向,却无法精准锁定鱼群的位置。就像农人春耕时不知道秋收的产量,创业者起步时不知道项目的成败,科研人员立项时不知道突破的节点——世间所有需要“行动”去实现的事,都带着与生俱来的“未知性”。
袁隆平在稻田里种下第一株杂交稻时,没人知道能否解决亿万人的温饱;王兴兴创办宇树科技时,没人知道人形机器人行业究竟能走多远。这些“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曾像渔夫面对茫茫大海一样,站在“未知”的起点上,他们没有等待“确定的答案”,而是选择先迈出脚步。因为他们懂得,“知道鱼在哪里”从来不是出发的前提,“愿意出发”才是靠近目标的开始。
渔夫明知海面藏着凶险,却依然义无反顾地扬帆起航。“哪次出海没遇到点危险?怕风浪,就只能守着空船过日子。”渔夫的话,道破了“行动者”的勇气本质: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把“想收获”的渴望,看得比“怕风险”的犹豫更重。
太多人困在“怕风浪”的犹豫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何尝又不是如此。面对职业选择、学业深造乃至生活变故,我们常常希望有一条明确稳妥的道路。但现实是,没有一条路是事先完全清晰的。我们有时候羡慕别人事业成就时的光鲜亮丽、鲜花掌声、丰收喜悦,殊不知其背后有多少付出。唯有迈出脚步,边走边找,才能逐渐清晰自己的方向。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见新的机遇,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开辟新的天地。停滞不前,只会让我们错失机遇。
可哪一份成就不是“闯过风浪”得来的?这些“敢闯风浪”的人,都曾像渔夫一样,在未知的风险里选择出发——因为他们清楚,风浪背后,或许就是沉甸甸的收获。
对渔夫而言,出发本身,就是在确定前行的方向。渔夫的“出发”从不是盲目闯荡,而是带着经验的探索、朝着可能的方向前行。就像航行需要罗盘,行动需要方向——“不知道鱼在哪里”不代表“没有方向”,而是在出发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航向、靠近目标。
渔夫比谁都明白:只有出发,才有收获的可能;待在渔港里,永远只能两手空空。生活从不会亏待“愿意出发”的人。外卖小哥早起奔波,或许会遇到恶劣天气,却能挣到养家的薪水;大学生毕业后主动去基层,或许会面临生活的不便,却能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老字号企业敢于创新,或许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却能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这些“收获”,从来不是“等”来的。就像渔夫不会等鱼群游到港口,行动者也不会等机遇找上门来。
反观那些“不愿出发”的人,看似安稳,实则陷入了“空等”的陷阱。有人天天喊着“要改变现状”,却总说“等有时间了”“等有资金了”,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依然一事无成;有人羡慕别人的成功,却总在“怕失败”“怕麻烦”中犹豫,最终只能在观望中看着机会溜走。他们忘了,“收获”就像鱼群,不会停在原地等你,只有主动出发,才有相遇的可能。
说到底,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不是有了希望才出发,而是出发了才有希望。不出发,就永远没有“满载而归”的可能;不行动,就永远没有“实现目标”的机会。
无数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努力,不知道自己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不知道自己的坚持能不能换来改变,但他们的出发,让生活有了更多可能,让社会有了向前的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渔夫”,面对的“大海”,或许是职场的挑战、创业的艰辛、学业的压力、人生的竞跑,我们或许不知道“鱼在哪里”,或许清楚前方有风浪,但只要我们像渔夫一样,毫不犹豫地出发,朝着可能的方向前行,就一定能在行动中找到机遇,在探索中收获希望。
每一次勇敢的“出发”,都是在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怀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