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楚国为什么迁都寿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楚国为什么迁都寿春?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15 8:55: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悠久的历史孕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遗存展示独特的魅力。

浸润着楚风汉韵的千年雨露,散布在淮南大地上的600余处名胜古迹,犹如一颗颗光彩炫目的珍珠,在中华版图上熠熠生辉。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寿春城斑驳的城墙镌刻着久远的记忆,沧桑的街巷书写着动人的传说,成为人们寻幽探奇、访古追梦的圣地。

公元前241年,合纵攻秦失败,秦军兵锋已逼近陈郢(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只得采纳春申君黄歇的建议,向东迁都,定寿春为新都。寿春早先曾为蔡国迁州来之地。考烈王迁都之前,春申君黄歇已在此经营数十年,寿春城作为楚国的军事要塞、造船中心和商业都会,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城市之一,规模宏大,格局规整,具备了作为都城的基础条件。《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寿春,命曰‘郢’。”历经考烈王、幽王悍、哀王犹和负刍四位楚王,至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兵60万攻楚,俘负刍,寿春作为楚国最后的都城“郢”共19年。

2000多年前的都城为土筑,屡遭兵燹,又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沧海桑田,湮没于泥土之下,其位置向有争议。1984年4月,柏家台大型建筑遗址的发现,初步揭开楚都寿春城的神秘面纱。根据史料与考古发掘,专家认为寿县古城东南(包括县城一部分)及西南约3公里处的“西南小城”为其旧址。进入新时代,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随着一批批楚文物出土和故城遗址调查、钻探与发掘的深入,研究人员进一步梳理文献,对寿春城遗址范围提出新认识,认为寿县古城城墙以内、南至牛尾岗一带,属楚国王室成员居住的宫城区域;古城东南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当属散居城外的贵族官吏宅第区。楚故都郢城,逐渐重现于世。

如今,“寿春城遗址”标志碑立于寿州古城东门外约2公里的“寿蔡路”旁。遗址城东、城北以淝水为界;城西自古城南门外下关向南,经王家沟拐、棉桥、小岗上至范家老河南侧;城南自范家老河南侧向东,经双更楼、张家圩、葛小圩至兴隆集南侧。遗址城廓南北长约6.2公里,东西宽约4.25公里,总面积约26.35平方公里。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南小城为春申君居所,今城垣犹存,呈方形,残高1至2.5米,周长12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

寿春城遗址的发现与确认,经历了长期的考古过程。1983年春,以丁邦钧先生为首的考古工作组开始调查楚都寿春的具体位置。经比对,工作组初步认定:东至东津渡,西至寿西湖,南至十里头和九里沟一线,北至淝水,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长约5000米的范围,为寿春城遗址。1984年5月,工作组在邱家花园清理出春秋时期陶圈井两眼。1985年春,“寿合”公路拓宽工程施工中,柏家台暴露出一组大型建筑基址。随后进一步发掘,揭示出柏家台大型宫殿遗址。1987年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省地质研究所遥感站合作,对遗址开展遥感考古调查。至1991年,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寿春城遗址得以确认。2001年至2005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在古城护城河东南牛尾岗发现一处战国晚期大型制陶作坊遗址,在古城东及东南的宋台子、邢家庄等地先后发现战国晚期建筑遗址。2019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寿县工作站在寿县一中南侧发现一处战国夯土建筑群基址。1994年、1998年,寿县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先后将寿春城遗址公布为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全国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单;2013年、2021年,分别列入国家“十二五”“十四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

楚国为何最终迁都寿春?据历史文献分析,除迫于政治、军事压力外,主要原因还与寿春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物产有关。其一,地势形胜。寿春古称“江东之屏藩,中原之咽喉”,“有重险之固,得之者安”,为“控扼淮颍,襟带江沱,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的战略要地;其二,运漕四通。战国时期,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开通。地处淮河中游、淝颍入淮之口的寿春,成为南北水运通衢。1957年,寿春城遗址东侧邱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金节铭文显示,当时寿春地区是楚国水陆交通重要枢纽之一,舟楫穿梭,商贾云集;其三,物产丰饶。该地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农业经济发达。史载:“寿春淮南,一郡之会,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寿春)丝布、絁、茶、生石斛。”

作为战国时期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寿春城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楚文化遗存,集中体现了楚文化晚期特征,对研究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兴衰存亡具有重要意义。

(赵 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