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全》(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三版)解释“忧国忘身”说:“忧劳国事,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此成语源于《晋书·淮南忠壮王允传》,是标准的淮南原创。700多年后,宋仁宗又用这个成语来褒扬另一位淮南人——北宋执政大臣吕夷简,看似有些巧合,实则为历史之必然。
	司马允,字钦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司马允5岁受封濮阳王,18岁改封淮南王,兼任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司马允以刘颂为淮南国相,着力经营淮南。刘颂“在官严整,甚有政绩”,老百姓都“歌其平惠”。在司马允和刘颂治理下,江淮一带很快成为西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八王之乱中,淮南王司马允于公元300年入朝,协助赵王司马伦处理政务。司马允“性沈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赵王意图篡位,但忌惮司马允在禁军中的威望,于是表面上提升司马允为太尉,实则借此削夺其兵权。司马允早已察觉赵王篡位之心,因此在升职诏书送达时,“称疾不拜”。赵王一怒之下,矫诏搜捕淮南王府僚属,司马允被迫征召部属反抗,进攻赵王相府,赵王部属“死者千余人”。形势对司马允非常有利,以致京城“百姓大悦”。谁知功成在即,却有支持赵王的官员诈称皇帝有诏助淮南王,司马允受骗,在跪接诏书时被对方突然杀害,时年29岁。
	次年正月,赵王司马伦逼晋惠帝禅位,自立为帝。两个月后,齐王司马冏联合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顒讨伐赵王,赵王兵败被杀,晋惠帝复位,齐王开始执政。齐王上表晋惠帝,称淮南王司马允“忠孝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遭天凶运,奄至陨没”,请求为其平反。晋惠帝同意,并赐谥“忠壮”。成语“忧国忘身”由此诞生。据西汉刘向《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庄”通“壮”,“武而不遂曰庄”。可见“忠”为美谥,“壮”表遗憾,司马允终得哀荣。
	吕夷简,字坦夫,北宋仁宗朝宰相。吕夷简是寿州人,当时寿州州治在下蔡县,俗称“北寿春”。公元1000年,23岁的吕夷简考中进士,离开寿州,陆续在绛州、通州、濠州、滨州等地为官,并升任提点两浙刑狱。入朝后,因才识卓越、清慎勤政,有“廉能”之誉,成为宋真宗身边近臣,宋真宗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
	公元1022年,13岁的宋仁宗继位,由刘太后临朝执政,吕夷简担任“参知政事”,虽为相职,地位略低于宰相。吕夷简“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善于处理政务,于公元1029年升任“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吕夷简辅佐刘太后,“临朝十余年,内外无间,天下晏然,夷简之功为多”。
	宋仁宗嫡母为刘太后,生母为李宸妃。因宋仁宗自幼由刘太后抚育,故对生母并不知情。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拟以普通宫人礼仪安葬,吕夷简据理力争。刘太后指责他干预宫事,吕夷简反复陈述利害,警告道:“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刘太后醒悟,遂以皇后规格隆重安葬李宸妃。果不其然,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知悉内情,仅下《罪己诏》,将不知生母归咎于自己不尽孝道,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同时感念刘太后养育之恩,提高其治丧规格,刘氏亲族亦得保全。古典公案小说《三侠五义》将之演绎为“狸猫换太子”故事,与史实有较大出入。
	宋仁宗亲政后,吕夷简提出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八项建议,均被采纳。吕夷简一生三度为相,于公元1044年病故,享年66岁。闻其去世,宋仁宗甚悲,赐谥“文靖”时泣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吕夷简者!”因褒扬淮南人而诞生的成语“忧国忘身”,再次被用于褒扬另一位淮南人。
	(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