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生活是从古至今人们生活中的最基本生活内容,饮食文化成为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其饮食文化思想灿烂丰富。
	饮食之重
	《主术训》云:“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齐俗训》云:“衣食饶益,奸邪不生。”百姓衣食生活资料富饶充盈,奸邪就不会产生。《齐俗训》又云:“秦王之时,或人葅子,利不足也。”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人把孩子杀了作肉酱来充饥,是因为食物匮乏。饮食之重要,不必赘述。《主术训》云:“肥脓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与口者,则民主弗甘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岁登民丰……觞酌俎豆酬酢礼”。美酒佳肴不是不美好,然而百姓连糟糠豆谷也吃不饱,那么英明的君主吃饭是不香甜的。国家有了饥民,国君要节俭,食物不可再增加花样。只有年岁收成好,百姓丰衣足食,国家才进行重大礼仪活动,宾主相互敬酒,以表达欢喜之情。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淮南子》深刻认识到,吃饭问题是人民生存的大事,关乎治国理政。坚持以民为本,实施合理的饮食政策,是君主治国安邦的基础。
	饮食之味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味,“味道”是中国菜肴的灵魂。《精神训》云:“珍贵奇味,人所美也”,肯定了珍奇美味佳肴是人人都向往的。
	《淮南子》认为,所谓“无形”就是“一”,所谓“一”就是“道”,所谓“道”就是万物的本原或普遍规律。“一立而万物生”,是指无形的“道”产生了万物。所以,《原道训》云:“无味而五味形焉”,无味中有五味的形成。这里也强调即使没有加入任何调料,食材本身具有原始、天然的味道,即“本味”。《原道训》又云:“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味道”虽然只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但通过五味的组合变化,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饮食口味和体验。中国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的性味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地形训》云:“炼甘生酸、炼酸生辛、炼辛生苦、炼苦生咸、炼咸反甘”,认为“五味”变化,遵循“阴阳互补”、“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饮食的“五味调和”,其实就是烹饪中合理使用调料,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调制出人们喜爱的美味,其核心思想是“以和为贵”。
	《淮南子》认识到,对美味佳肴的品尝,受到心理状态、文化传统、饮食习俗的影响。《诠言训》云:“心有忧者……菰饭犓牛弗能甘也”。心中有忧愁,即使美味佳肴也不觉得甜美。《修务训》中讲了一个“楚人烹猴”的故事:楚国有人杀了一只猴子,请他的邻居来品尝。邻居以为是狗肉汤,觉得味道甜美可口。后来得知是猴肉,遂扶着地全吐了出来。《淮南子》认为,地域不同,人们饮食习俗不同。《原道训》云:“雁门之北,狄不食谷”,雁门山的北方,狄人不吃五谷。《本经训》云:“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南方的越国人捕得大蛇,作为上等美食,而中原地区的人捉到它,会认为没有用而抛弃掉。
	什么是美味?《说山训》云:“知味非庖也”。真正知味的人,不是擅制美味的厨师,而是食客。“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只要是食客喜爱的,就是美味佳肴。
	饮食养生
	“寓医于食”是中国饮食的精髓所在。《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地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古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采集树木的果实,吃蚌蛤的肉,经常发生疾病、毒伤的灾害。神农便开始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品尝百草的滋味,以及水泉的甘苦,指导百姓避开有害的而接近有益的。在这个时候,神农一天会几十次遇到有毒的植物和水源。正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人们世世代代践行“食药同源”的理念。
	顺应时令、应时而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核心要义。《时则训》详细述说了根据季节与节令的气候变化,调整食物性质及其结构,注重味型与季节的呼应。通过顺应四季的变化来选择食物,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强调了饮食行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适饮食”、“省嗜欲”是颐养天年的关键。《淮南子》认为,饮食要适度,避免过度偏食和暴饮暴食,减少不健康的欲望。《精神训》云:“圣人食足以接气,适情不求余”,圣人吃饭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气力和生命活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使身体能够正常运转,而不是为了满足过度的欲望和享受。《精神训》云:“五味乱口,使口爽伤”;“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不注意饮食适度,各种味道就会扰乱味觉,使人嘴巴受到伤害。只有做到气志恬静安愉,减少嗜好和欲望,才能长久地得以养生。《泰族训》云:“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这就是说,肌肤肥胖,大腹便便,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这是养生的末节。
	饮食之器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载体,是《淮南子》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汜论训》云:“炎帝作火,死为灶神”。炎帝发明了取火技术,教人做灶,将食物制熟,死后被奉为灶神,受到人们世世代代供奉祭拜,因此催生了原始宗教信仰。
	作为青铜食器中的主角之一,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食器。西周以后,周人重食,鼎等青铜食器升级为青铜礼器的核心。《说山训》云:“周鼎不爨而不可贱”。意思是说,周王室的大鼎,虽然不用于炊饮,但作为王权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人们不敢轻视它。
	许多饮食器具的产生正是从礼仪中演变而来的。《诠言训》云:“樽之上玄樽,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即樽起源于祭祀的玄酒,俎起源于祭祀的生鱼,豆起源于祭祀用的肉汁。
	总之,《淮南子》的饮食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及汉初以来的饮食文化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饮食哲学与生活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基因与价值追求,极大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思想宝库。
	(杜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