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何其芳结缘寿县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何其芳结缘寿县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15 8:54: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提起何其芳,我们不由得想起中学语文课本上《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那首诗。身处延安这片新天地的诗人,激情澎湃地歌颂新生活、歌颂新生事物,曾激发多少有志青年义无反顾地奔赴红色圣地,又鼓舞多少代年轻人迸发蓬勃青春力量,勇敢追梦。

何其芳这位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走出的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解放后,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他一生为革命文艺做了大量拓荒工作,诗作婉丽中见清幽,沉郁中显高昂,与李广田、卞之琳并称“汉园三诗人”。就是这样一位杰出诗人,也曾与寿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在上级组织安排下,1964年9月,以何其芳、毛星为领导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十多人赴安徽农村,来到寿县九里公社参加“四清”运动,至1965年6月返回北京。巧合的是,诗人卞之琳也在这段时间,随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来到寿县参加“四清”运动。

当时的寿县农村,到处是“小的村庄,矮的草房”,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些学者同广大群众一起住草屋、喝稀粥、吃咸菜,参与劳动。他们通过走访调查、召开会议,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将这段经历当作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的机会。

工作之余,何其芳和同事们组织社员开展读书会活动,为大家进行文学启蒙,丰富精神生活。每天晚饭后,社员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队部“听书”:由一人朗读,众人聆听后展开讨论。参加者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读内容包括《林海雪原》《锻炼锻炼》等小说,《竹矛》《村风》等诗歌,以及相关评论文章。每次读书会都像一场高级别的听觉盛宴,且越办越红火。随着读书会的开展,文学创作、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也随之兴起。

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们还借助读书会,开展文学调研与学术研究。他们发现:农村读者偏好电影、戏剧和长篇小说;文学研究应关注普通民众对文学的需求。所谓文学创作,就是“人写人,打动人”——作家创作人物形象,作品打动读者。而当时不少评论家忽视了读者的反应,这恰恰是作品能否影响社会的关键。他们将调研成果整理成《安徽寿县九里公社社员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情况的调查》一文。1966年年初,在形势已然紧张的背景下,何其芳推动该文发表于《文学评论》第1期。

需要说明的是,“四清”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左”的偏差。但何其芳参与领导的九里公社“四清”工作,兼具政治任务与学术探索性质,其中的文学调查部分,为当代中国首次“文学生活”研究提供了乡村文化消费的珍贵样本。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何其芳等人深入基层的作风与循循善诱的文学启蒙,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当时就有一位文学青年请求何其芳为寿县写诗:“‘写一首诗吧,何其芳同志,给我们寿县写一首诗!’已经七年了,这样的声音常响在我耳边。”

八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让何其芳与九里的乡亲结下深厚情谊;寿县厚重的文化、秀丽的风光,也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为了兑现承诺,他苦心酝酿,最终于1971年创作完成《写给寿县的诗》。这是一首145行的长篇抒情诗,1978年发表于《诗刊》第6期,后收入《何其芳诗稿》。

《写给寿县的诗》是一首发自肺腑的颂歌。诗人深情赞美寿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它是古代楚国的国都”,“楚国曾有高度的文化,还有屈原的辞赋”。诗人赞美寿县秀丽的自然风光:“寿县的早晨露珠般新鲜”,“阳光灿烂,我走在公路上。大杨叶在风中摇动像铃铛,开着花的紫云英像一片锦绣”。诗人更赞美寿县人民英勇、无私、勤劳的品质:“在生产队中间,在我们面前,就有这样的共产党员:抗日,打蒋介石,办农会,斗地主,他样样都是奋勇争先”。

彼时的寿县虽“并不富裕”,“旧社会和水灾还留下创伤”,但何其芳仍对其前景充满希望。如今的寿县,大力实施“南工北旅”发展战略,经济迈入快车道,成功融入合肥都市圈,相继实现“高速梦”“高铁梦”“空港梦”“通江达海梦”,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等称号。若何其芳先生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倍感欣慰。

在何其芳的文学创作中,寿县成为他又一个精神原乡;而寿县的历史文化,也因他的笔墨增添了不朽的诗人印记。

(吴骧)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