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援疆教师孙金乙用教育点亮南疆未来

孙金乙(左三)走访学生家庭

孙金乙(左一)带领教师们一起包饺子
在昆仑山下的新疆和田皮山县,有这样一位援疆教师,他如戈壁上的胡杨,扎根南疆,用教育的光芒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他就是淮南援疆教师孙金乙,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的校长。
自2021年接过援疆任务以来,孙金乙克服了环境、气候、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带领全体教职工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从全县倒数的状态发展成为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会口碑持续向好的中学。
初到学校,孙金乙便以党建为魂,致力于培育师生的“五个认同”。他完善学校党组织架构,将党建工作与教学改革、长效制度等深度融合,让党组织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心骨”。他还深挖南疆红色资源,带领党员教师走进烈士陵园、沙海老兵纪念馆等地,让大家在实地感悟中增强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同时,他倡议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班,带头认领“学困生帮扶+思想引导”双任务,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包联制度,提升师资水平。
在制度建设方面,孙金乙牵头制定了《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德育工作细则》等12项制度,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强化‘五个认同’教育”纳入考核。他选拔援疆教师担任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并组织编辑《丝路徽风皖疆同韵——精品作文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南疆榜样人物读本》,让价值观浸润每一堂课。
孙金乙深知,援疆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他推行“青蓝工程”,将“思想引领能力”作为带教核心目标。维吾尔族教师穆热迪力江在他的帮助下,从只会“管纪律”的教师成长为能独立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优秀班主任,并创新“五个认同”微课堂,2024年获评皮山县“优秀班主任”。
为了让认同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孙金乙统筹规划校园功能布局,打造了特色文化景观,96米的“连心廊”、5.6米的“同心阁”、石榴园等,寄托着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愿景。他还鼓励援疆教师发挥特长,构建了艺术、科技、体育三大领域社团课程体系,黄梅戏社团等成为学校的“名片”。
在教研方面,孙金乙创新“双培双带”机制,开展多层次教研活动,并鼓励援疆教师联动家乡名校开展“远程教研”。在他的推动下,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先后有200多人次获皮山县、和田地区及自治区奖励。
此外,孙金乙还结合南疆地域特色与学生需求,构建了特色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升旗仪式、运动会、红歌比赛等多元活动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坚持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个人投入3万余元,走访200余户学生家庭,还创新“全家福”暖心工程,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
孙金乙还注重援疆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管理+服务”机制。在他的带领下,援疆教师团队获评皮山县“先进基层党支部”。
五年援疆路,孙金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南疆教育的前行之路。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把他乡当故乡、把学生当子女,在戈壁深处为南疆教育托举未来。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鼓励,也让昆仑山下的这所校园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声音更响亮,各族学生“手拉手、心连心”的画面更多。
(记者 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