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秋意初显。清晨的阳光穿过“残历碑”交错的裂缝,在黑色大理石上投下如弹痕般的光影。这座形似翻开台历的巨大纪念碑,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时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更多了一份庄重与沉思。
行走于皖北的土地,试图在纪念馆与荒草丛生的旧址间,寻找历史的真实脉搏。这是一次关于记忆的追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通“万人坑”:沉默的骸骨永不沉默
立于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前,秋风呜咽,锈迹斑驳的拖斗、褴褛的草鞋、带血迹的镐头静静陈列着。13000多名死难矿工的尸骨掩埋,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在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劫难。讲解员的声音低沉却有力:“日军占领期间,这里实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数字是抽象的,但当无数具骸骨具象化地呈现在眼前时,那种震撼直击灵魂。”
这些骸骨永远不会说话了,但它们又无时无刻不在呐喊,提醒着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
碉堡与水牢:控制与镇压的冰冷象征
而那些冰冷的军事遗迹,更是日军控制与镇压的象征。碉堡居高临下,监视四方;水牢阴湿窒息,关押无数抗日志士;站后碉堡更是铁路线上的咽喉工事,控制运输也扼杀自由。它们不仅是混凝土与砖石的结构,更是那段黑暗岁月的实体见证,如今虽已荒废,裂痕处处,却仿佛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这些遗址提醒大家,勿忘历史伤疤,珍惜当下和平。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铁血忠魂铸就的丰碑
离开大通,前往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与传统纪念馆不同,这座纪念林依山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苍松翠柏掩映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这里不仅是英灵安息之地,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石碑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生命为国家与民族毅然赴死的壮烈故事。他们用热血浇灌了这片土地,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如今,人们在此驻足缅怀,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那种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精神的传承。纪念林无声,却似有千言万语,回荡在每一个来访者的心中。
凤台县的记忆:民主政府与三里沟惨案
凤台县作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民主政权试点,曾闪耀着希望与改革的光芒。从1940年7月至11月,中共凤台县委建立了以潘集为中心,东至高皇,北到万福集,西至尚塘,南至架河的约630平方公里、20万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淮南这片土地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几公里外的三里沟抗日纪念园,则记录了一段惨痛的历史。
1941年,日军扫荡三里沟村,杀害无辜群众,其中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碑身背面,铭刻着惨案发生的沉重史实;碑座基石上,84位被日军残酷杀害的村民姓名一字排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廖家湾革命纪念馆:一个村庄的抗战传奇
廖家湾这个不大的村庄,在抗战期间走出了数十位革命者,有“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之称。
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内保存着廖运周将军的家书:“倭寇肆虐,山河破碎,男儿岂能苟安于室?”这位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特工,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改变了战局。但他的抗战岁月同样传奇——曾率部与日军血战数十次,身上伤痕累累。
更触动人的是一封普通士兵的绝笔信:“父母大人:儿此次奔赴战场,生死未卜。惟愿二老勿以儿为念,待驱除倭寇之日,便是儿含笑九泉之时。”信纸已然泛黄,字迹潦草,可见书写时的仓促。这封没有寄出的家书,成为这个年轻人存在的最后证据。
记忆与启示:为何我们要不断回首
走在这些纪念场所,一个问题不断萦绕心头:在和平已久的日子里,为什么要不断重温这段痛苦记忆?
在大通“万人坑”,答案浮现——那些被折磨致死的矿工,他们的骸骨诉说着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在碉堡与水牢,答案警醒——那些冰冷的禁锢与摧残,正是民族绝不能重蹈的覆辙,是抗争中必须粉碎的精神枷锁;在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答案清晰——那些为了理想献出生命的战士,他们的选择证明了民族精神的不屈;在凤台县,答案深刻——普通百姓的苦难与抵抗,构成了抗战最深厚的伟力;在廖家湾,答案显现——一个民族的觉醒,始于无数个体的自觉与牺牲。
“九一八”是一面镜子,照见一个民族的历史观与未来走向。这些散落在皖北大地上的抗战纪念地,不是冰冷的石材与建筑,而是一个民族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黄昏时分,立于淮河岸边,看着夕阳余晖洒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河水静静流淌,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但深藏在这片宁静之下的,是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多少慷慨悲歌的传奇。
警报声会消散在风中,纪念馆会随着时间老去,但记忆不能褪色。正如一位抗战老兵所说:“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记住“九一八”,记住所有为国捐躯的先烈,不仅是为了告慰逝者,更是为了照亮未来。
回望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汲取力量。在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上,每一个生逢盛世的人,都肩负着传承记忆、开创未来的双重使命。
当最后的夕阳没入地平线,皖北大地沉入寂静。但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因为有人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天空,因为有人用记忆延续着民族的灵魂。
(记者 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