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楚工芍陂利千年(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楚工芍陂利千年(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9/10 9:02: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然而就是这座名闻千古而惠泽淮夷黎民百姓的水工,流传下来的史籍却不多,从其始建至明末并无专著,仅在一些古籍中有零散记述。最早提及的是《后汉书·郡国志》中“……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首次对芍陂有较详记载的,是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据目前可见史料记载,第一部记述安丰塘(芍陂)的专著,当数清代康熙年间为官寿州的颜伯珣在治理安丰塘后编著的《安丰塘志》,可惜早在嘉庆六年就已散佚,现在是否有人读过此书不得而知。史上除了这本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志书外,令人庆幸的是还有一部记述芍陂的专著留存于世,那就是清代乾隆年间寿县地方德高望重的乡贤夏尚忠编修的《芍陂纪事》。

当年正直的夏公以《寿州志》所记为基础,参照历史文献,“家藏遗训,父老睹记,别类公门”,寒窗苦勤,编纂不止,终而成册。书中详细记载了芍陂(安丰塘)“自秦汉以后元明以前,其间源流之通塞,埂堤之成败,门闸之因革”,同时以事实为依据总结了安丰塘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彰显各个历史时期陂塘的兴衰和变迁。全书分上、下二卷,共24篇,清嘉庆六年(1801年)成书,时未刊印。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凤颍六泗兵备道布政使任兰生“就其书稿略加删节,并增入现在兴修事宜”,才得以正式刊印。继而光绪五年(1879年),再拨款复刊。

此书是目前现存的全面、系统记述安丰塘历史的一部较早水利专著,也为华夏灿烂的水文化增添了元素色彩。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在当地可与《淮南子》相随而行,即便在特殊年代作为古籍也都能被石印刊发。前几年,作为国家古籍出版资助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芍陂纪事〉校注暨芍陂史料汇编》,更是让其赓续传承,广授人间,名闻天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整修塘堰时,还出土过汉朝“都水官”铁锤和农耕铁犁铧等文物,现展陈于孙公祠内,为参观者带来男耕女织的古韵联想。而今塘区景致有陂亭、堰坝遗址、石马观塘、凤观日出等,都是当下游人们打卡的好去处。不过关于安丰塘的美丽传说,则更是妙趣动人,充满烟火气。

相传古时此地是安丰城所在,有一年天上有一条懒龙不好好司掌其职,使江淮大地久旱不雨,民不聊生,玉皇大帝不悦,就把它罚至受灾之地思过。懒龙不慎降落在安丰城边一岗地上,被一起早乡民发现。为了保证龙能生存,也祈盼它能为当地早日行云施雨,城民们纷纷把仅有的一点水都端来浇在龙身上。可是杯水车薪,天长日久,人们难以为继,最后还是未能保住这条懒龙,它被旱死了。按常理,神物应受城民厚葬供奉,可偏逢灾年,贪食者众多,城民们居然把懒龙分食了。当时城边住着一户善良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未参与分食。不日龙气冲天,玉帝命手下察看懒龙在凡间所为,待得知真相后,觉得有失天威,勃然大怒,要对食龙者惩罚。为不伤及无辜,上神扮成乞丐进城挨家挨户查访,最后发现惟城边一户母子人家未有龙腥食味。一日,上神又扮成算卦先生,拦住行走的善良后生道:不日安丰城将有劫难,你母子是善良之辈,劫数可免。记住:等城门狮眼变红之时,你母子速离城北去五十里外,方可逃过一劫。天机不可泄漏,否则也难躲过。后生将信将疑,却铭记于心,每日闲时就去城门察看。

有天因事去得较晚,暮色中刚想转身离开,发现狮眼瞬间变红,细看仍有微红之色。诚实的后生急奔回家,来不及详解,拉着母亲就要往外跑。古时家庭主妇不怕粮少,就怕无锅,难养家人。母亲随手掀开屋里灶上锅盖,拎起饭锅就和儿子飞奔。刚出城不远,刹那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天昏地暗,母亲惊慌失措,不慎将锅掉在地上打碎了。恰又顿感天塌地摇,似世界末日降临。母子二人顾不了许多,携手一路狂奔。待东方见白,他们大约离城已有五十里地,母亲告诉儿子自己实在跑不动了,让他独自逃命。可儿子却说:娘不走,孩儿岂能独自求生,听天由命吧!话语间天已大亮,母子二人回头一望,只见整个安丰城荡然无存,已变成一片风平浪静的陂塘。后来,锅打碎的地方随着时光变迁,繁衍生息,就成了今天塘边的戈家店(锅打地)村。缘来缘去,人间烟火。据传曾有人在晨雾天进入过水下安丰城,看到繁华古市原貌;干旱之年塘中水取之不尽;灾荒之年塘里的地梨(马蹄)挖之不完……天地灵光,善恶因果,万物皆有情。如今“安丰塘的传说”早已成为传世佳话,还被正式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陂塘悠然,绣美华章。安丰塘是我国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战国时期秦昭王时(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还晚于它340多年。它蕴涵着二千多年来淮夷无数能工巧匠和建设者的智慧,凝聚着淮夷无数劳动者的辛劳汗水,是他们勤劳与才华的结晶。今天的安丰塘正逢盛世,岁修如固,生气勃发。极目而望,波光粼粼,塘堤绵延,水长天远。至若春和景明,岸柳飘舞,田畴繁花金黄,风光旖旎;夏日塘边沃野,阡陌如画,稼禾绿肥,蛙声一片;深秋远眺,果熟满目,丰年万象,尽遂人间祈盼;寒冬雪绒飘落,安祥静谧,满塘迷情。

四季游人不绝,观者称道,闻者赞叹。1988年1月,她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入选国家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因其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在法国蒙特利尔举行的第66届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执行理事会全体大会上,还获得了国际灌排委员会颁发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先人的创造力。

而今陂塘依然在泽被淮夷百姓,造福黎民,利于社会,在中国水利史和农业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塘”。风雅天地,安然人间,楚工芍陂利千年!

(郭毅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