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第9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范涛
用“生命种子”书写最长情的“承诺”
从扶贫一线到文字案头,再到无私捐髓,市委办公室秘书二室主任范涛用热血与忠诚,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的初心和担当。9月5日,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儿点亮生命希望,成为淮南市第92例、全省党委办公室系统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十一载静候一诺千金重如山
范涛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始于2014年。当年8月,响应向跨国捐髓志愿者张宝学习的号召,时任团市委干部的他主动献血并留取血样,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也许某一天能救一个人”,怀着这样的心愿,他存下了“生命种子”。
岁月无声,捐献之事已渐成回忆片段。直至今年6月,市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带来生命求助的讯息:他与一名外省血液病患儿初配成功!惊喜之余,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时隔十一年,身体是否依然合格?科室任务繁重,时间如何安排?他没有犹豫:“我是一名党员,又是党办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本职。何况那是一个生命,只要身体允许,我肯定捐献!”
得知捐献事宜,市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高度重视,明确表示“生命至上、全力支持”,并妥善安排工作交接;同事们也纷纷为他加油鼓劲。组织的关怀和同事的支持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坚强后盾。
为了缓解家人的担忧,他轻描淡写地将捐髓过程比作献血,用“将心比心”的温情说法感动了妻子,同时他也积极配合完成了体检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但遗憾的是,由于患儿病情的不稳定和移植舱位的调配问题,捐献不得不推迟至9月份进行。
三载驻村真情铺就扶贫路
范涛的奉献精神早已书写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田野中。2018年4月,受组织委派,他担任市委办公室驻潘集区平圩镇丁郢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驻村伊始,贫困户眼中的期盼让范涛深感重任在肩。“一定要让这里变个样!”他暗下决心。为解除村庄发展桎梏,他紧盯“行路难”,推动修建村内道路并安装路灯,惠及全村近千人;聚焦产业弱项,推动千亩土地流转,发展合作社经济,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他细致落实教育、健康、住房保障政策,常自费帮扶群众,疫情防控期间冒雪值守,汛期坚守大堤,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
驻村期间,范涛把村庄当作家,把村民视为亲人。“既然来了,就要用心用情给老百姓做事,干出个样子”,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丁郢村最深情的承诺。他真心实意的付出被朴实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位贫困户从门缝里偷偷给他塞了一张纸条,上面细细罗列着他为村里做的一件件好事,字里行间道不尽的感谢,那是乡亲们无声却最深沉的认可。
恪尽职守忠诚履职显本色
无论在什么岗位,范涛始终秉持党员初心和党办干部的政治本色。在市委办公室法规科工作期间,他深耕党内法规业务,对经手公文逐字推敲,力求精准,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保障了市委文件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今3月担任秘书二室主任后,他将“极端负责”的作风融入服务市委中心工作的全过程,践行“快、稳、严、细、准、实”的工作要求。面对党办节奏快、标准高、任务重的常态,他说:“在党办工作就是选择了勤勉与奋斗,我愿做一颗牢固的螺丝钉,组织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使劲。”
十余年来,范涛先后获评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贫济困类)、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市优秀非公党建指导员等荣誉。
9月5日,范涛在安徽省立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了252毫升宝贵的“生命种子”,点燃了那位素不相识的患儿新生之光,以忠诚热血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赤诚初心。
(记者 李严)
(图片由市红十字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