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中国哲学之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中国哲学之光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27 9:01:3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中国哲学之光
——《淮南子》的传统智慧与现代启示

在我国历史上,记载“大禹治水”故事的史书典籍和文学作品可谓为数众多,民间更是津津乐道、千古传颂。人们都把“大禹治水”中所体现的那种艰苦奋斗、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精神,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尊大禹为古之圣贤。

从《淮南子》这部中国汉代黄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许多篇章都有对“大禹治水”传说的精彩记录和深刻论述。所不同的是,《淮南子》是从道家哲学的视角去评述“大禹治水”。它从“大禹治水”中看到了道家哲学所提倡的“道”这个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在古之圣贤思想行动上闪耀的光辉。

上古时代,先民们所无法抗拒的一大灾难就是洪水泛滥。为了生存和发展,原始先民不屈服于自然灾害的威胁,想方设法与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许多描述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传说故事,其中以鲧、禹父子的治水传说最为突出。

传说尧帝在位时,特大洪涝灾害多次肆虐黎民百姓,黄淮流域四处房屋倒塌、田地毁损、人员伤亡。为了解除民众面临的洪灾之苦,尧帝经过部落联盟首领推荐,派颛顼之子鲧负责治水。鲧治水采取的方法:一是“围堵”,筑堤建圩与水争地;二是“作城”,围城御水以卫部族。鲧治水的方法虽一时奏效,但九年下来,不仅没能制服洪水,水灾反而更加严重,还弄得各部落联盟首领心生猜忌、离心离德,最后一事无成。舜帝继位后,鲧因治水无功被处置,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身负君命、面对苍生,禹深感责任重大。他从父亲治水的教训中汲取经验,身体力行,运用智慧集众人之力,作出与父不同的功绩,成为中国历史上治水典范的圣贤。

《淮南子》集汉初道家思想之大成,立于黄老思想之巅。仰望古之圣贤思想行动上闪耀的哲学之光,书中高唱“大禹治水”赞歌: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本经训》) “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畚锸,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修务训》) “禹沐浴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修务训》)

《淮南子》在这些篇章中,非常清晰地勾画出“大禹治水”的圣贤形象:舜帝当政时,水神共工兴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山下,这时黄河之上的龙门山尚未凿开、吕梁山尚未挖通,长江、淮河流域泛滥,四海一片汪洋,百姓纷纷爬上山丘、攀上大树,躲避洪水。紧急关头,禹受舜帝派遣,领命治水。禹率先垂范,冒着暴雨、顶着狂风,拿着畚箕和木锹,带领民工常年劳苦奔波在治水一线。他采取疏导的方法去治水——疏通黄河而分成多个支流,疏通三江五湖,开辟水道,凿通阻挡水势的龙门,排除了洛阳伊阙山的堵塞,修筑彭蠡湖堤防,乘坐四种交通工具,奔忙在河道、平原、丘陵、沼泽,随着山势砍削树木作记号,疏导廛水和涧水,整治疏通大小沟渠,平整土地、治理水域,各条水道流入东海,江淮黄河的洪水退去,九州土地干了,天下部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比起他的父亲鲧,禹治水成功的秘诀在哪?《淮南子》以“道”论“治”,道出其详:“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是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原道训》)

“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与时变化……是故举事而顺于道者,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俶真训》)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主术训》)

《淮南子》通过以上论述揭示:禹治水与其父的根本区别,在于遵循自然之“道”。禹掌握了“道”的根本,天下之事,不能违背自然特性去做,只能顺应事物的自然特性去探求。要治理洪水,就要顺应水往低处流这一自然特性来疏导江河。“道”是有法度条理的,得到“一”这个“道”的根本,千枝万叶便可连缀起来。因此,最高的“道”是不违背自然特性去行事。就像龙蛇升伏卷伸一样,顺势随时变化。禹疏通黄河引导支流,替天下人兴修水利,然而他却不能使江河西流。这难道是人事的力量做不到吗?不是的,而是自然的趋势不允许!如果强行去做那些有违自然趋势的事情、不遵循事物客观规律,那么即便是圣人也无法成功。

《淮南子》在这些篇章中一再推崇的“道”,正是《老子》中所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精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它与西方哲学所说的“规律”,是意义相近的中国表述。正因如此,“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原道训》)这意思是说,禹为了摸清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就抢时间勘察,鞋被淤泥陷掉也顾不上拾,头巾被树枝挂落了也顾不上捡,他不是为了和谁争先后,而是为了抓住治水的时机。禹通过大量的实地勘测,掌握了各条水系的运行规律,“因势利导”,采取“决、疏、凿、辟、平、修”等方法,终于制服长期危害中原百姓的洪水,解民倒悬,安定天下。

禹不仅治水方法与父不同,疏导人心也更胜一筹。《淮南子》载: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原道训》)这意思是说,尧帝时,鲧治水的方法是修三仞(古注一仞为八尺)高的城墙,一来防范洪水,二来防范诸侯。结果弄得各路部落对其心生猜忌,离心离德。鲧因治水无功被处置后,舜帝启用禹。禹知道天下人因其父鲧的不当举措而生叛逆之心,于是果断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散发财物,焚烧兵器盔甲,广施仁德,使四方部落纳贡归服。他在涂山会盟诸侯时,众多部落携玉帛来朝。可见,禹因懂得“执道要之柄”,既展现治水智慧,更彰显出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成为古今劳动人民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楷模,备受敬仰。

《淮南子》借“大禹治水”这个传说,以大禹思想行动中闪耀的“道法自然”“因势利导”“无为而治”哲学光辉,阐述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从中我们不仅能获得以古鉴今的启示,更能感受这一传说所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精神。

(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