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前,淮楚后。楚域广大,人文天下。屈原汨罗江,黄歇寿春门。《离骚》千古奇篇,《鸿烈》八公集文。而今古楚大地,遗珍遗址颇多,世人所知的楚国工程却并不多见。时下在皖北淮南市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处楚国所建的灌溉工程——安丰塘。它不仅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平原水库,更是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典范代表。史传始建于公元前601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
安丰塘,古名芍陂(què bēi)。“陂”为原楚地方言,本义为斜坡,后指堤坝、塘堰和池塘之意。因时有白芍亭于陂内,陂水绕亭积而成湖,始得其名。东晋置安丰郡,隋唐后称安丰塘,最早见于《旧唐书·地理志》。工程地处江淮分水岭北侧,介于淠河与东淝河之间:东倚长岗与瓦埠湖相望,西与淠河相邻;南有绵延起伏的龙穴山和小华山,北为淮河南岸沃野平原。据史料记载,古芍陂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陂周百二十许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陂径百里,灌田万顷”,其时已有引水渠、塘堤和口门,形成引、蓄、灌、排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民国武同举所著《淮系年表》称其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
据考,此水工为楚国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前593年)修建。孙叔敖姓蒍,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思)人。楚庄王时期,继虞丘相任楚国令尹。其祖父蒍吕臣曾任楚国大夫、令尹,父亲蒍贾曾为楚国工正、司马,皆为楚国忠臣良将。孙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廉洁奉公:对内除患兴利,休养生息;对外罢战修和,邦交友善。他将内忧外患、破烂不堪的楚国治理得“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成为安居乐业的富强之国。“留得一塘千古利,寿阳黎庶不忘君。”孙公一生在政治、军事上多有作为,但其最突出的建树当属水利成就,尤以芍陂闻名于世。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将其位列之首,实至名归。
水兴则江山旺,水废则社稷衰。历代英明的统治者,无不重视水利的建设发展。以芍陂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的建成,足见当时此地灌溉和农耕发展水准较高。从而使这一流域成为楚国的粮仓、经济中心,百姓丰衣足食,为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千六百多年来,烟波浩渺的芍陂,随着朝代更迭,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秦至西汉时,未有史记述整修。曹魏屯田时,芍陂方得到较为彻底的修治,是历史上“最称极盛”的阶段。南北朝时期,“河流荒秽,埂堤塌崩”,豪门贵族伺机侵占塘地,建屋造田,则占垦之弊也由此而始。隋唐宋明清建朝早期,也都有规模的修治。但其后期则大都塘堤颓废,水源阻淤。据《中国水利百科全书》记载:“自一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期达到4万顷。它的周长也多经变化,北魏时120公里,唐宋时最大达324公里,清仅50公里”。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更是年久失修。民国南京政府时期,导淮委员会和安徽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处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始查勘安丰塘,制订了《寿县芍陂塘引淠工程计划书》以及《安徽寿县安丰塘灌溉工程计划书》,实施堤防整修、渠道疏浚和淠源河进水工程。由导淮委员会整理安丰塘工程事务所完成了淠源河疏浚工程,皖省水利工程处安丰塘堤工事务所大致完成了培修塘河堤防工程。至于淠源河进水涵等,终因抗战军兴而成憾事!
古时芍陂主要水源为山源河与淠水,出水口东北流至淝水口附近注入淮水(今淮河),而今为淠河总干渠的淠东干渠。
自1950年新中国治淮开始,安丰塘先后进行八次大规模治理、整修与加固。1958年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安丰塘纳入淠史杭灌区总体规划;同年10月,淠东干渠与塘堤改建工程同时开工,寿县人民一冬整修陂塘堤25公里。1976年冬,全县组织11万人上工,风餐露宿,采石运砂,实施陂塘堤全面块石护坡工程。1989年春,完成除险加固工程。经多年修建,现安丰塘围长近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能力达1亿立方,成为淮河中游地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
陂塘可谓淮夷沃土上的宝盆,之所以在此修筑,主要因当时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且出于政治所需、兴楚之备,及受“火耕水耨”传统农业生活方式影响。在古代大农业时期总体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此水工堪称一大科技创举:竭水时由上源补而入塘,盛水时经湖而入淮,灌田利农顺势而为,历代不废,惠泽千古。目前,塘工基本保留十九世纪工程格局与运行方式,三面筑堤积蓄,四周广开水门,主要由引水渠、陂堤、灌溉口门、泄洪闸坝及灌溉渠系组成。时至今日,环塘有放水涵闸16座、节制闸3座、倒虹吸1座、泄水闸1座;灌区有分干渠2条、支渠54条、斗渠151条、农灌渠298条,渠道总长六百多公里,形成“干、支、斗、毛渠”完整灌溉体系,灌溉面积近五万公顷,当地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满满。
(郭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