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淮南”诞生于西周中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淮南”诞生于西周中期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27 8:59:1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们知道,文献“中国”诞生于周厉王时期《诗经·大雅·民劳》中的诗句“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而文物“中国”则诞生于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比文献“中国”诞生要早两百多年。同样,文物“淮南”诞生也要比文献“淮南”早三百年左右。两相对照,既可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也反映出淮河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异曲同工之妙。

《晏子春秋》与文献“淮南”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执政生涯长达50年,《史记·管晏列传》和《左传》中记有晏子的事迹和言论。《晏子春秋》记述了晏婴的行迹与故事,是后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编辑而成,刘胜利、骈宇骞《从出土简牍看〈晏子春秋〉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认为,经对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晏子》16章和河北、内蒙古、安徽、甘肃等地出土的与晏子有关的汉代残简分析考证,“编撰《晏子春秋》一书的人,很有可能是在春秋战国之交,齐人或久居齐国的一些文人士大夫根据社会上传说的有关晏子故事或史书记载编写而成”。可见《晏子春秋》成书已有2500年左右。历史上流传深远的晏子使楚故事由《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和“楚王飨晏子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等篇综合而成,文献“淮南”诞生在中间一篇。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数次捉弄晏婴。其中一次楚王请晏婴喝酒,酒兴正浓,楚国两名官员押解一名罪犯面见楚王,说罪犯是齐国人,在楚国犯了偷窃罪,请楚王处置。楚王揶揄晏婴说:“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吗?”晏婴回答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而已。接着晏婴进一步延伸,齐国老百姓在本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吧?楚王被晏婴所怼,自讨没趣。《晏子春秋》没说捉弄晏子的是哪位楚王。《东周列国志》第69回回目是“楚灵王挟诈灭陈蔡晏平仲巧辩服荆蛮”将此事系于楚灭陈蔡之后。楚灵王灭蔡是在公元前531年,“诸侯畏楚之强,小国来朝,大国来聘,贡献之使,不绝于道”,于是引出晏子使楚故事。因为《晏子春秋》引用的是晏婴原话,因此“淮南”的诞生大约已有2550多年历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身就是罕见的14字成语,用来比喻环境变化了,事物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后来变异简化的四字句成语不胜其多,如橘生淮南、南橘北枳、橘化为枳、淮橘为枳、逾淮之橘、逾淮之枳、逾淮为枳,等等。

应侯见工簋与文物“淮南”

应国最早是在山西省应县,商代即已存在。西周初期分封给周武王之子,成为侯爵诸侯。后来周天子将应国改封至河南省鲁山县东,因始封之君为“武之穆”,故而政治地位较高,肩负东拒淮夷、南控楚蛮的重要职责,成为保障西周王室南方安全的强藩。鲁山县属平顶山市管辖,应国国君死后,一般安葬在平顶山市滍阳镇的应国贵族墓地。应侯“见工”出现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也有专家将其释读为“视工”。“20世纪末,应国墓地发生多起盗掘事件,继而导致多件应侯见工铜器频频出现于海外文物拍卖市场,并被国内一些博物馆以重金收藏。在传世的10余件西周中期应国有铭铜器中,绝大多数的作器者是应侯见工(《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娄金山 马新民 祝荣《应侯见工诸器年代略考》)。”已知的应侯见工铜器有8件: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应侯见工鼎1件,美籍华人收藏家收藏的应侯见工簋1件,北京保利博物馆收藏的应侯见工簋2件与应侯见工钟2件,陕西蓝田县博物馆收藏应侯见工钟1件,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应侯见工钟1件。“淮南”一词出现在美籍华人收藏的应侯见工簋簋盖铭文中。此簋于本世纪初面世,簋盖内壁铸铭文9行82字。根据王龙正、刘晓红、曹国朋《新见应侯见工簋铭文考释》(《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铭文大意是:在某年正月初吉丁亥这一天,王这样说:“应侯见工,伐淮南夷毛!(因为他们)竟敢武装民众,大肆兴兵,大举侵犯我南部地区。”王命应侯见工征伐淮南夷,结果取得完胜:翦伐南夷衰,俘获大量铜戈。我不敢忘记这件事情,故用这些铜料制做铜簋,用来送给我的姑奶单姬,愿她用以祈求长寿,其子孙后代永远珍爱地用它进行祭祀。“淮南”在铭文中出现两次。前者原文是:“应侯见工,伐淮南尸毛”;后者原文是:“王命应侯正伐淮南尸毛”。“尸”通“夷”,“毛”通“苗”,“正”通“征”,可见应侯见工奉周王之命征伐的对象是淮夷中一个叫“毛”或“苗”的部落。综合文献记载和铜器风格,《新见应侯见工簋铭文考释》认为,“应侯见工所铸铜器群,如编钟、鼎、簋盖、簋的年代,彼此之间相差时间均不宜太长,故以断属孝王、夷王时期较为适当”。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确定的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周夷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就是说,文物“淮南”诞生于公元前891—878年之间,比文献“淮南”要早350年左右。

南淮夷与淮南夷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对边地民族的称呼,淮夷是先秦时期活动于淮河中下游地带的东夷族群之一。西周与东夷关系不算友好,东夷曾追随纣子武庚与“三监”发动大规模叛乱,周公东征,奋战三年,方才平定。后来淮夷叛服无常,军事上不断给统治者带来压力,周天子多次出兵征伐,但始终未达预期效果。《后汉书·东夷传》明确提到淮夷只有一句:“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诗经》则对淮夷渲染有加:《大雅·江汉》“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是说周宣王准备征伐淮夷;“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是说王师驻扎于淮夷阵前。《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是说鲁僖公征服淮夷;“既克淮夷,孔淑不逆”是说淮夷已经顺从;“式固尔犹,淮夷卒获”是感慨淮夷最终失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是说淮夷向王室进贡,关系和缓。《鲁颂·閟宫》“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是说淮夷谒见鲁僖公;“至于海邦,淮夷蛮貊”是说淮夷与南蛮北貊都其乐融融地接受王化治理。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频频出现“南淮夷”。禹鼎是周厉王时期青铜器,铭文叙述了鄂侯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王以西六师、殷八师进攻鄂侯未能取胜,禹以兵车百辆和徒御1200参与作战,最终俘获鄂侯的一段历史。翏生盨、敔(应侯见工之子)簋、虢仲盨、兮甲盘、驹父盨盖、仲称父鼎铭文中都有“南淮夷”。学界认为,山东半岛流入渤海的潍河古称潍水,又称淮水,分布在潍水流域的东夷族群是最早的淮夷。商周易代,部分淮夷部落南迁现在的淮河流域,称南淮夷,新居地河流亦被命名为淮河,而留居潍水故地的部落则仍称淮夷。就淮南古国州来而言,沈国冰先生《州来为什么不是凤台?州来、下蔡、寿春有什么渊源》认为,“莱夷中的一支莱人”南迁后,“与当地部族深度融合,在商周交替之际,于淮水中游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治实体——州来方国”。《先秦古国志》(华文出版社)则认为“州来是山东的州国南迁所建”。其实两者说法并不矛盾,州国所居今山东省中部安丘市接近莱夷故地,州来无论是莱夷所建,还是州国所建,都属南淮夷序列。根据专家释读,应侯见工簋中的两个淮南夷表义与南淮夷相同。笔者以为,南淮夷可以理解为淮河两岸之夷,淮南夷貌似只能理解为淮河以南之夷。

(周 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