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来自将军村的震撼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来自将军村的震撼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25 9:36: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江淮大地的怀抱中,安徽省淮南市的廖家湾村,宛如一座闪耀着光辉的历史丰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这座被誉为“革命摇篮”与“将军村”的村落,自辛亥革命的烽火燃起,便成了热血与信念的汇聚之地,以其深厚的革命底蕴,给予每一位到访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我曾多次参观过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当我第一次踏入廖家湾村时,仿佛步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许多村民对廖家湾过去的革命史或革命先辈都能说出一些详情。

在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时,廖家湾村的热血青年们积极响应,投身于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斗争中。他们或奔走于街头巷尾,宣传民主共和的理念;或拿起武器,与封建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搏斗。这些无畏的先驱者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道路,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推进,黄埔军校成了众多有志青年追求理想、报效国家的摇篮。廖家湾村更是人才辈出,先后有37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先进的革命思想洗礼,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廖运泽、廖运昇、廖运周等“廖家三兄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北伐战争中并肩作战,冲锋陷阵,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廖家湾村的英雄们再次挺身而出。廖运泽转战于鲁、豫等省,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会战。在那场惨烈的战役中,他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成功反击日军的多次扫荡,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信心。廖运昇则率部队在皖中、皖南与日军浴血奋战,多次在战场上受伤,却始终坚守着抗日的阵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廖运周将军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在抗日战争中,他多次参加大战役,英勇抗敌,屡受嘉奖。在台儿庄会战中,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无畏的勇气,指挥炮击摧毁日军20余辆坦克和战车、数十辆载重汽车,歼灭数百名日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杰出战绩。他的坚定信仰和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淮海战役,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廖家湾村的将领们再次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廖运周等将领,在关键时刻深明大义,率部起义,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行动,不仅改变了战场的局势,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对他们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史册,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

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廖家湾村还涌现出了40余位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士兵,或许只是默默无闻的革命者,但他们都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他们的事迹,虽然鲜为人知,但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如今的廖家湾村,已经成为淮南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廖家湾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廖家湾村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纪念馆的大量史料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来自将军村的震撼,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如今,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已经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正在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指示精神,以廖家湾村的革命先辈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挑时代重担,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让将军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梁立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