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非遗传承人周琴(图片由周琴提供)

周琴剪纸作品《楚风》系列 (记者 焦孝诚 摄)
柔和灯光下,一张红纸在周琴掌心轻旋。老剪刀游走纸间,行云流水,细碎纸屑如红雪飘落。纸面轻颤如蝶翼,片刻,一幅精巧图案便跃然而出。这把剪刀,已陪伴她走过数十年——从少年到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它不只是一把工具,更是牵连着祖母和淮南剪纸那份厚重文化的血脉信物。
剪纸根苗,祖母心田育新绿
周琴的剪纸情缘,始于金钗之年祖母膝下那个温暖的角落。那时,祖母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她眼中却仿佛拥有神奇魔法。剪刀在红纸间灵巧穿梭,仿佛被无形力量指引,幻化出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说。祖母剪下的不只是图案,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祈愿——窗棂上的“福”字招引祥瑞,婚庆中的“囍”字弥漫甜蜜,节日里的瑞兽则承载着对丰年的殷殷期盼。
“那时只觉得祖母的手真巧,纸上的花真好看,就想自己也能剪出来。”周琴回忆道。在祖母耐心指点下,她稚嫩的手笨拙地握起剪刀,从最简单的纹样开始,一刀一刀模仿。冬夜漫长,灯火如豆,祖孙二人沉浸在纸的世界里,炉火映照着两张专注的脸庞。剪刀的每一次开合,都如同敲打在她心弦上的音符。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一个朴素而坚定的愿望悄然生根:“有一天,我也要像祖母一样,让这门手艺传下去。”这颗种子带着祖母的体温与叮咛,深埋心底、静待破土。
匠心求索,纸上乾坤化古今
时光荏苒,剪刀浸透了岁月的指纹,周琴的手艺却在岁月磨砺中愈发精纯。她不甘于仅仅复制过往图样,内心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传统剪纸如何在这万象更新的时代绽放异彩?如何让这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把剪刀,从此承载了更深的探索。她悉心钻研淮南剪纸独特的线条语言与构图精髓,同时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她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市井中寻找灵感,从十二生肖的灵动形象里捕捉神韵,从“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中提炼意象。
创作《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时,周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汴梁的喧嚣繁华、百态众生浓缩于方寸纸间?她反复揣摩画作,以剪纸特有的概括与夸张手法,用最洗练的线条勾勒虹桥上的熙攘、汴河中的舟楫、街肆间的百业。当这幅凝聚无数心血的巨制最终完成,展开的不仅是一幅剪纸,更是纸上流淌的千年汴梁风华,观者无不惊叹于剪刀剪刻出的史诗气魄。
《十二生肖系列》则融入了她对传统民俗的现代解读。她打破常规,将生肖动物与象征祥瑞的草木花卉巧妙同构:威严的龙缠绕着苍劲松枝,灵动的蛇隐现于幽兰丛中,温顺的羊依偎着盛放的牡丹……传统符号被赋予新的审美意境,唤起人们对古老生肖文化的亲切认同。
当“一带一路”的号角吹响,周琴手中的剪刀也成了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载体。她精心构思,以剪纸艺术串联起沙漠驼铃的悠远、海上丝路的壮阔、现代高铁的速度与各国携手共进的愿景。这幅作品超越了装饰本身,成为沟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文化信使,无声诉说着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其剪纸作品多次获得专业认可,斩获多项大奖,其中《二十四节气剪纸册》荣获省级、国家级比赛金奖,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作品《富贵长寿》则被韩国美术协会收藏。周琴擅长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趣巧妙融合,不断探索创新,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她的作品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欣赏范畴,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文化旅游、节庆礼品等多个领域,让剪纸艺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星火燎原,一剪春风惠万家
作为淮南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周琴深知“守艺”更要“传艺”。如何让这门古老技艺走出深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并惠泽乡梓,成为她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面对数字浪潮,周琴主动拥抱时代。她带领团队精心搭建电商平台,将精美的剪纸作品从线下工坊推向广阔网络。镜头前,她从容展示剪纸技法,讲述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屏幕那端,天南地北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古老的剪纸搭乘电商快车,飞入寻常百姓家,也重新定义了非遗的市场价值与传播路径。
社区公益课堂则成为剪纸滋养社区文化的新课堂。在城市书房静谧的一隅,学校学生、社区居民、退休职工、好奇的年轻人围坐一堂。周琴或她的弟子们耐心讲解,示范运剪技巧。剪刀与纸张的轻语中,简单的图案渐渐在学员手中成形,惊叹与欢笑交织。这里没有商业的压力,只有对美的纯粹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一堂堂公益课,如同点点星火,将剪纸的种子播撒进社区的土壤里,让这门艺术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邻里街坊间生根发芽。
然而,周琴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足下的土地。她深知,非遗的活态传承,根基在于人,活力在于赋能。她全身心投入非遗工作室的培训。在明亮宽敞的工作室里,从技法入门到创意设计,从纸样选择到成品销售,周琴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她已先后培训剪纸学员数千人,鉴于她在传承与推广上的卓越贡献,周琴先后被安徽三联学院、淮南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一剪一世界,一纸一乾坤。周琴的生命早已与剪纸艺术融为一体。从少年到非遗传承的中流砥柱,她以数十载的执着坚守,赋予冰冷的剪刀以灵魂的温度,让薄薄的红纸承载着千钧的文化分量。她以创新为钥,打开了传统艺术通往现代人心灵的大门;以传承为炬,点亮了无数后继者前行的道路;以产业为桥,让古老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她指尖的剪刀,剪出的不仅是镂月裁云的画卷,更是文化自信的壮阔图景,是乡村振兴的锦绣华章。透过这剪刀,分明流淌着一个古老技艺千年不息的文脉,也映照着一位传承者朴素而坚韧的初心——让中华之美,在方寸之间,永远绽放。
(记者 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