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千年历史长河中,古老的渡口,静默地伫立于岁月的岸边,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人文的交融与自然的变迁。它不仅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更是文化、经济与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每一处古渡口都镌刻着属于它的独特记忆。追溯至远古,当人类开始利用河流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时,渡口便应运而生。
寿县古渡口众多,见于旧志中的主要有东津渡、西陡涧渡、东陡涧渡、下蔡渡、瓦埠渡、官桥渡、东渡口等40余处。
一
淮河,从孟家湖“溜子口”流入寿县境内,与淠水相汇。经正阳,北至沫河口汇颍水而东,经方家坝、寿河口汇东淝水北流,沿八公山西麓至“十八湾”拐向西北入凤台境。
旧志记载的正阳关东门外竹丝门口,即正阳东渡口,为古寿州地方古渡之一。道光八年知州朱士达曾对此渡口做过五条规定,规定渡船悬挂印烙瓦,以备查验,每船渡夫两人,每次限额16人,挑子车与骡马驴各定具体数量、费用金额,渡夫不得留难强索,违者重罚。到了民国年间,成立了“筏渡业同业公会”,对重要渡口实行某些干预。在淮河之上,大流量的码头渡口分布在正阳关处的三个渡口,董家码头的南渡口,小寺台对面的中渡口,及轮船码头的北渡口,这三大渡口高峰期渡工分别达到三十多人,并有三台挂机运载。淮河岸边还有小一些的渡口,八公乡的赵台渡口,菱角上朱厂渡口、下朱厂渡口,丰庄王店子渡口及正阳清河口渡口。岁月沧桑,时光的轻抚,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古渡口因河流改道、交通方式的变革而逐渐消失,数百年来,正阳盐卡巷旁的夏厂渡口、杨拐子渡口及正阳夹河的大渡口早已成为平地,正阳南头的三道河渡口,后被填平成为了粮站,正阳高家巷下边的洪家渡口,已被正阳南渡口所代替,正阳大西门下边的小渡口也被正阳中渡口所代替,位于正阳东门外的东渡口,早已为正阳农村东风大桥所取代。
二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任平生’”,淠河流经寿州的境内,古渡口如同一个个眺望远方的灯塔,人们汇集在这里,等待去往远方。
淠河岸古时有六个渡口,大店尚台村的尚台渡口,迎河老集的迎河渡口流量最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渡口渡工近三十人,轮船配有四个挂机;许家后套的许家渡口,聂台子的聂家渡口,老台村的马咀子渡口,油坊村的韩家河口以及隐贤镇的隐贤淠河渡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淠河畔的六个古渡口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新的渡口层出不穷,淠河岸又新增了十个渡口。迎河河巷村的双涵渡口,迎河贵庄村的才东渡口,金桥的小郢渡口、林郢渡口,张李先锋的聂套渡口,双门高瓦渡口,彭郢渡口,双门南庄渡口,众兴乡鲁圩村的老墩渡及东岳村的赵家初渡口。
张李桥河上,散落着八个小渡口,一只木船摆渡着春秋:石岗村的幸福渡口,周家岗的周岗渡口,王家岗渡口,新河村的新河渡口,张李集渡口,淠东乡的孙岗渡口,迎河镇的迎东渡口、三里河渡口。
戈店叉河流域的岸边,有四个小渡口,一个渡工一只木船。板桥陈店村的徐圩渡口,戈店乡大树村的湖北渡口,枸杞孟郢村的新塘渡口及枸杞三岔渡口。
淠东干渠从六安城北九里沟到寿县城南,是淠史杭灌区水路运输网通向淮南的要道。它位于淠河总干渠以北,从淠河总干渠引水向北,经木厂沿芍陂古道——塘河,北流至瓦庙台进安丰塘,再由戈店闸引水向东北,最终到达寿县南郊。于是在这几十公里的淠东干渠上便有了渡口,史料记载的有双门戴楼村的瓦庙店渡口,谢埠乡联岗村鲁湾渡口、周家坎的周坎渡口及谢埠村的谢埠渡口。寿戈干渠在苏王村处有个半渡口。
瓦西干渠,南起六安金安区百家堰引水口,北至寿县保义节制闸,在寿县境内三十多公里,有六冲渡口和谢埠胡圩村的花果渡口。西淝河流经双门团岗村,有了东水西调渡口。
三
瓦埠湖是天然湖泊,与淝水相接,绵延五十多公里,由于沿岸长,渡口分布在各个乡村处。
湖边的古渡口,瓦埠官渡,瓦埠到西岸陶店,此外瓦埠乡境内有七庙村的苇摆古渡口及张嘴村的田桥古渡口。邵店境内古渡有老泊村邵坝渡口,邵圩村陈大岗渡口,曹沥渡口,大河庄吕大庄渡口,古渡外后又新增连湾涧渡口。瓦埠湖边古渡还有邢铺东岗村沈坝渡口,小甸大井水库贾庄渡口,窑口回咀渡口,窑口南集寺王咀渡口,此渡口没有专人摆渡,是村民轮流上船。船涨乡有一处船涨渡口,老谢墩乡有三处古渡,磨子湾、董铺及老土井渡口。而瓦埠湖西岸对应的有开荒后楼村的毕码头古渡,及陶店渡口、江黄渡口和安丰的白洋淀渡口。
清光绪《寿州志》记载:“沿河即阎涧水,出合肥县北土山,历定远县西至方家集入寿州境,过庄墓桥水始盛,通舟楫”。而三国时期曹操曾利用这条水道进行军事运输。沿河岸边分布着四个千年古渡,仇集郑埠村郑家渡口,大顺乡余埠渡口,仇集村仇口的殷埠渡口,大顺乡罗埠渡口。
陡涧河为瓦埠湖一支流,是古时寿州区域内较为繁华的水运通道。沿岸有古渡口四处,窑口后岭村岗头渡口、开荒油坊村的张家码头,窑口牌坊村的陈坝渡口,窑口齐岗村的邓家渡口。其中张家码头高峰期多达六人渡工,二只木船,其余渡口皆为一船一渡工。
东淝河上有两个渡口,分别是茶庵江郢村的江埠渡口,余集任郢村的三义渡口。
上窑河渡口,于清嘉庆年间亦属寿州古渡之一。是州城至凤阳府城第二道大渡口,渡客最为集中的是“岁科二试”考生。该渡自嘉庆十九年黄水淤塞之后,河面宽广,经年不落。
古渡口,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以一种近乎静默的方式,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连接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有更多的变化与挑战,但古渡口所承载的那份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将如同河流一般,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王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