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这句经典出自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主术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想起淮南地区一支规模不大的新四军淮上支队,再度吟诵这句古训,不难发现它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新四军淮上支队创建与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我们不仅能在淮南抗日战场的血火硝烟中,触摸到民族觉醒的强劲脉搏,更能从新四军淮上支队的英勇事迹里,汲取宝贵的历史启示。
一、淮上支队的创建:积力聚智,点燃抗日烽火
1938年6月,日军的铁蹄如凶猛的恶狼,无情地踏破了淮南煤矿的宁静。这座素有“华东能源心脏”美誉的工业重镇,瞬间沦为侵略者“以战养战”的罪恶温床。在长达7年的黑暗岁月里,430万吨煤炭如流水般被掠夺,800万吨矿产资源被肆意弃置,矿工们在非人的折磨下死亡率超过40%,至1943年,“万人坑”已累计掩埋遇难同胞逾1.3万人。日军在凤台县制造“三光”惨案,更是惨绝人寰,500余间房屋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焦土,500多名同胞惨遭屠戮,老弱妇孺的尸体横陈淮河两岸。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民族存亡之际最深重、最绝望的苦难,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然而,苦难从未压垮淮南人民那坚如磐石的脊梁。1939年3月,凤台县委指派共产党员蔡效唐任支队长,在八公山地区(时属凤台县)组建新四军淮上支队,从此点燃了抗日的希望之火。蔡效唐一上任就深知“积力”的重要性,积极广泛凝聚抗日志士的力量。他通过关系联络国民党寿县县长张作六、国民党第一一七师师长廖运升(淮南廖家湾人)等爱国进步人士,凭借真诚与智慧,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成功筹得机枪30余挺,子弹10箱,为队伍装备建设奠定了基础。他尊重并信任地方士绅,通过张明诚、朱士俊等地方贤达,动员群众送粮送药,为抗日队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他在朱小庄、蔡岗村精心设立联络站,与洛河地区党组织构建起紧密的联动网络,使抗日力量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日益扩大。
这支最初仅百余人的队伍,在蔡效唐同志的带领下,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在淮南大地上生根发芽。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迅速发展为200余人的抗日中坚力量,其活动范围从八公山逐步扩展至洛河、上窑一带,成为淮南抗战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淮南地区的抗日热情。
二、淮上支队的贡献:众智并用,书写抗战传奇
新四军淮上支队从1939年初组建到1944年秋奉命北撤的4年多来,总结其战术智慧,恰是“众智”的生动写照。面对日军如狼似虎的“扫荡”,他们巧妙运用“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策略,如同一群灵动的猎手,在敌人的缝隙中穿梭自如。
在唐山据点,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伪军强征民夫送水的漏洞,精心策划伏击押送队伍。队员们提前埋伏在有利地形,待伪军进入伏击圈后,果断出击,一举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让敌人闻风丧胆。此次战斗不仅削弱了敌人的武装力量,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在蔡家岗,他们通过内应张文标,掌握了伪绥靖团长李法标的驻地情况。队员们如神兵天降般翻墙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个欺压百姓的汉奸头目一举击毙。这一行动大快人心,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彰显了新四军淮上支队惩恶除奸的决心和能力。在山王集,他们针对伪军开设烟馆、妓院的恶行,发动群众积极举报。队员们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配合主力部队端掉据点,解救了许多受迫害的百姓。这一行动让日伪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使其行径备受掣肘,为根据地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1943年,驻淮河以北高皇伪军有500多人,经常向潘集附近一带扫荡,有一次与国民党二区队伍相遇,国民党装备不足,难以抵挡。正在紧急关头,蔡效唐闻讯急率新四军淮上支队渡河增援,加上中共凤台县委负责人王怀友又率部前来支援,三方迎头痛击伪军,国共部队协同作战,共获胜利,共缴获轻重机枪10余挺,短枪、步枪百余支。
新四军淮上支队就是通过这些“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术,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一次次刺痛敌人的要害,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势力,为淮南地区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历史启示:铭记历史遗响,共赴和平新程
今天,我们参观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可以看到,一具具矿工遗骸如同一座座沉默的丰碑,无声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的伤痛;三里沟抗日纪念园中,刻满姓名的纪念碑如同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铭记着英雄的牺牲,让我们敬仰英雄的壮举。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警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才能开创未来。
淮南地区抗战的胜利,本质上是“积力”与“众智”的辉煌胜利。新四军淮上支队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地方士绅、普通民众的紧密联动,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生动地印证了《淮南子》中“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的治理智慧,当各方摒弃偏见,以共同的目标凝聚力量时,再强大的敌人也终将被战胜。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变幻,挑战重重。地缘冲突不断加剧,乌克兰危机、中东战火持续燃烧,无情地消耗着人类的资源和生命。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肆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阴霾蔓延,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铭记淮上支队“积力聚智”的精神内核,以史为鉴,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我们要传承先辈们团结一心的精神,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分地域、不分阶层,携手共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众志成城的决心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积极汲取民众的智慧,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众智”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淮南抗战中,新四军与国民党地方武装的精诚合作,与今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多边主义的伟大实践一脉相承。从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到支持疫苗全球公平分配,展现大国担当;从承诺“双碳”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到引领全球减贫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国担当”,为全球治理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更重塑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新四军淮上支队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杨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