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力量
——读余华代表作《活着》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余华在《活着》第五篇序言结尾里这样写道。
一天的时间里,读完了福贵的一生,一个浓缩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激荡与平静。也许是岁月的沉淀,也许是苦难的磨砺,也许还有更多的也许,作者笔下的福贵还有更多的解读和打开方式,但都不影响直抵人心的凄凉。小说的故事简单直接而纯粹,朴素的像福贵手里放牛绳一样,陪着他走进了人生的黄昏。
从阔少爷到穷光蛋,从父母到子女相继离世,七个与福贵有着亲情纽带的人,相互被时间的车轮碾压在生活的不幸车辙里,这是从头至尾笼罩在读者眼睛与心灵上的阴影,一个不幸接着一个不幸,一个苦难牵着另一个苦难,直至福贵拉着“福贵”走在黄昏里……朴素的力量最动人。我一遍遍地在品读和回味《活着》,咀嚼着福贵的一生,小说没有华丽的修辞,就像福贵脱下了身上的绸子一样,朴素的像村庄里的一粒尘埃。为什么会激起读者心中的波澜?脱下绸子的福贵是朴素的,福贵的蜕变是朴素的,福贵的叙述也是朴素的。这就是朴素的力量,福贵用第一人称讲述着自己的一生,好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经历挫折、疼痛、苦难、生死,就不会有朴素而静谧的强大内核。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作者有意而,朴素的福贵只给过儿子有庆买过两回糖,一次是五颗,一次是两颗,加起来正好是七颗,而与福贵失去的七个有亲情关系的也是七人。何尝不是一种朴素的巧合呢?
福贵的生活场景是朴素的。一个连四方桌都没有的朴素家庭,应该是那个特殊背景下农村家庭原生态的呈现。没有米,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何尝不是朴素的历史浓缩在福贵身上?场景可以是朴素的,但小说不行。在朴素的村庄和人物身上,却有着另一种不朴素,妻子家珍眼里的福贵,那是朴素的改变,让妻子感到爱与温暖。儿子有庆眼里的父亲,那是朴素的流露,让儿子变得懂事与上进。还有对女儿、对外甥、对女婿无不朴素的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朴素往往蕴藏着土地般的淳厚,出现在小说的章节里,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强,传递着一种朴素的温暖。
小说的语言是朴素的。朴素的语言包裹着相互的人和事,变得不再朴素。如:面对儿子,“我想有庆辛辛苦苦了一年,也该给他甜甜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面对妻子,“她是没完没了地问,我也没完没了地说,说得我嘴里都没有唾沫了。”面对村庄,“炊烟在家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尽管有苦难的前奏,蒙太奇似的结尾,把朴素的村庄与温情升华成一种向上的力量,像一幅画温暖且感动着读者。
朴素的生命力就像大地生长万物,没有喧哗与喧闹,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景。读完《活着》,朴素的力量始终在激荡着不朴素的人生,活着同样需要平静,需要力量,更需要朴素。
(胡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