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太平集回族民众的抗战故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太平集回族民众的抗战故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4 10:06:4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回族村即抗战时期的太平集,是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驻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太平集穆斯林群众与汉族同胞携手并肩,共同担起抵御外侮、救国图存的民族大义。

清真寺阿訇投身抗日

抗战爆发时,居住在太平集的回族同胞共300多户1000多人,主要以经商为业。太平集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清真寺,西寺阿訇是严佑林,东寺阿訇是吕长新。

1940年7月,淮北抗日根据地凤台办事处(后改称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潘集成立。8月,二区区委成立,下辖9个党支部和6个乡政府。抗日民主政府模范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两位阿訇和6位穆斯林乡贤还成为区部工作人员。在两位阿訇的支持下,区部机关就设在清真寺里,区中队一百多名队员也住在清真寺内。在现行淮南市域范围内,当时共有21座清真寺,太平集清真寺的做法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属少见。

抗日民主政权将领导机关设在清真寺,两位阿訇深感这是党对回族群众的最大信任,也是对穆斯林教义的最大尊重,于是他们将打鬼子作为自己的事,在做好阿訇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宣传动员,号召穆斯林群众投身抗战。在区部工作的其他乡贤更是农抗会中的活跃分子,他们不仅要将区部客籍工作人员安排到可靠的群众家庭吃住并负责安全,同时还利用各自渠道,收集各方面情报,及时上报区委。

二区抗日政权成立后,区农抗会、妇抗会、太平自卫队、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相继建立,这些组织中始终都有穆斯林群众担任领导。

区中队中的回族战士

二区既是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又是凤台抗日民主政府的东南屏障。二区成立时只有十来条枪,一时难以形成战斗力。严佑林和吕长新两位阿訇与当地很有影响的名医李旭初联络其他回族乡贤,分头到太平集一带拥有枪支的富户家庭规劝动员,希望他们能将看家护院的枪支集中到区里,加强区中队武装。

通过动员,持有枪支的群众认识到,由区委负责保卫太平集安全,一家一户的安全才能得到最大保障,于是李凤阳、郑锦文、朱华成、刘传世、张玉奎、方登科、张玉才、耿鹤掌、耿鹤德、郑希才、蔡玉文等20多户回族群众当场将20多支枪上交,连同汉族群众上交的枪支,区里一下就扩充了30多支枪,依靠这些枪支,区中队很快组建,100多名队员中就有20多位回族同胞。

日寇侵占淮南期间,为控制淮河水运,在沿淮两岸老牛坟、雁顶山、谢家岗等要害处修建了多处碉堡炮楼,据点内的日伪军经常下乡烧杀抢掠,两岸群众恨之入骨。区中队成立当天,就成功打响了奇袭老牛坟炮楼的战斗。后来又陆续参加了平家滩伏击战,成功伏击日伪拖轮,击毙日军两名,缴获火麻及其他军用物资数十吨;在戴桥成功阻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武装侵犯;参加了全歼日伪绥靖六团的苏涂战斗,配合新四军主力,打死打伤敌人近百,俘敌百余人,活捉伪团长杨立言和副团长王寿之,缴获长短枪200多支,机关枪一挺,子弹数千发,受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表彰。

有了人民武装的护卫,太平集才真正实现“太平”,虽然处于战乱年代,但基本未遭受重大损失。区中队回族队员通过战争考验,得到锻炼提高,后来马凤先担任了区中队队长,郑永太担任了太平乡乡长,从区中队输送进入主力部队的常德胜担任了团长。

抗战中的回族群众

太平集回族群众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李元珍、顾荣贵、马凤先等在1938年4月就光荣入党。太平集回民群众对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救国思想接受得快,跟得也紧。在区委领导下,二区广大穆斯林群众积极投入反抗侵略者的人民战争,以各自绵薄之力为抗战做出贡献。

1940年7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二次进军淮上,二区和一区(区部设在田集)妇抗会联合开展支前活动,太平集穆斯林妇女踊跃投身其中,在很短时间内就赶制军服2000多件,军鞋1000余双,军被500多床,送往正在前线抗战的新四军部队。

同年秋,二区征集爱国公粮,穆斯林群众很快就完成公粮征集任务,并将一万多斤公粮及其他军用物资存放在清真寺内。凤台县保安中队叫嚣要血洗太平,抢夺物资。周围土匪闻讯后也混入清真寺,制造混乱。在阿訇号召下,穆斯林群众迅速带着红缨枪聚集到清真寺周围,将土匪围在中间,指责他们不思抗日、趁火打劫的行为。土匪们无颜面对,只得灰溜溜地退出太平集。类似事情发生过3次,但日伪军和土匪的目的从未得逞,存放在清真寺的军用物资也从未受损。

新四军排长王万金在攻打谢家岗日伪炮楼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二区穆斯林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从五敦湖将王万金烈士的遗体抢回,在清真寺寺产土地上安葬。

1941年1月,中共凤台县委委员、县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巴芳和祖曼秋等两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在泥河北岸的戴桥被俘后,押送到敌据点施圩。西清真寺阿訇严佑林立即以回民领袖的身份出面,声称两人是太平集回族群众,去戴桥只是走亲戚,愿意为她们作保。同时紧急约请其他穆斯林乡贤出面,挨家挨户筹钱,做好救援准备。穆斯林群众听说是为解救共产党干部,纷纷解囊献资,很快就筹集到一批资金,将两位女党员从虎口中营救出来,充分彰显出民主政府与回族同胞之间的血肉联系。

(刘维华 周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