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国羽状纹地四山四鹿纹镜

凤鸟纹圆瓦当

蟠虺纹兽耳铜方壶
楚国纹样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极具浪漫气质的符号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将自然物象抽象化处理,线条简练、造型灵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些盘旋的龙蛇、展翅的凤鸟、类似“山”字的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图腾。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春城遗址建筑遗存中,几件凤鸟纹瓦当尤为瞩目:圆形窄边沿,正中的浮雕是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作为古人虚构的“百鸟之王”,融合多种动物特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瓦当因凤鸟飞舞的姿态而更具艺术感染力。
凤鸟纹饰在楚文化地位崇高,现存楚国器物上常见形态各异的凤鸟装饰,如武王墩墓考古出土的凤鸟虎座鼓架,这是楚国典型的漆木器乐器部件,鼓架残高1.92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凤鸟虎座鼓架。凤象征楚人图腾,虎代表近邻巴人图腾,这一设计成为多民族交融的见证。
战国时期漆器工艺迎来首个繁荣期,楚国漆器尤为璀璨。纹样涵盖传统的龙纹、凤鸟纹等动物纹饰以及几何纹饰与社会生活纹饰,其中龙凤纹样最具代表性。
2024年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龙凤漆木案(长133厘米、宽78厘米),为春秋战国同类漆器之最。案面以对角线对称布局:两只凤鸟头部相对,振翼欲飞;其下两条长龙蜿蜒而出,威而不怒;龙身中段与尾部各延伸出凤尾,卷曲成圆,圈内似龙似凤的幼崽悠然嬉戏,尽显王者尊贵。龙纹主题在楚漆器装饰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战国时期的龙纹已摆脱商周时期拘谨划一的格局。龙身采用写实手法,常以谷纹、云谷相杂纹或连线谷纹等作鳞。
楚人自视为火神祝融的后裔。《白虎通?五行》中记载“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表明凤鸟被视作祝融化身。屈原《离骚》中“凤凰翼其承旗”等诗句,进一步印证凤鸟是楚族的精神图腾。
楚国文物中的凤纹是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承载着楚人独特的宗教观念、审美取向与族群认同。凤鸟被视为“帝使”,能沟通天地(《甲骨文合集》:“帝其令凤”)。其与花卉、云气的组合,象征灵魂升天与万物复苏,呼应楚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楚贵族服饰中,凤纹集中于衣领、襟缘等显要位置,以彰显身份等级。
楚国青铜器纹样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想象和抽象处理,线条简练、造型灵动,体现楚人的浪漫情调和瑰丽想象。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蟠虺纹兽耳铜方壶,壶身饰有蟠虺纹、凸弦纹和“十”字形凸棱纹,细节之处尽显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蟠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图腾式纹样,以蟠曲的小蛇状为单元,组合成相互缠绕、呈网格状的几何图形。这种纹样常镌刻于青铜器、玉器、印章等工艺品上,是贵族礼仪器物的常见装饰,象征权力与吉祥。
在古代,虺被视为有灵性、力量与智慧的象征,与龙同为中华民族传统图腾。它代表着生命力的旺盛与绵延,象征长寿、永生与庇护,同时具有祛邪避凶之意。蟠虺纹通常表现为头部较大,身躯弯曲缠绕,覆盖精细鳞片,眼神犀利,呈现出灵动、有力的姿态。部分设计还加入云雷纹、涡纹等元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美感。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正面光可照人,背面多装饰有纹饰和铭文,这些风格迥异、内容不同的纹饰和铭文,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山字纹镜是战国铜镜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也是楚式镜中的主要种类。市博物馆里有一件比较罕见的楚国羽状纹地四山四鹿纹镜,该铜镜背面通体装饰有精美细密的羽状纹,还有四个类似“山”字的纹样向左倾斜着四方排列,山纹间隔以四只造型生动、通体饰有鳞状纹的鹿形瑞兽;该镜制作十分规整、范铸工艺精湛。“山”字纹的文化内涵,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该纹样源于楚地巫文化体系,山岳作为神灵居所的象征,通过抽象化处理形成具有宗教意义的图腾符号,与当地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另一种考证甲骨文与金文字形特征,指出“山”字在先秦文字体系中具有安稳、吉祥的抽象寓意,此类纹饰可能寄托使用者对生活顺遂的美好期许。
(记者 李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