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淮南子》文化哲学尽显楚风汉韵风采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淮南子》文化哲学尽显楚风汉韵风采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9 9:33: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子》文化哲学尽显楚风汉韵风采
——具有引以为鉴的当代价值(下)

《淮南子》作为汉初文化集大成之作,不仅凝结了楚文化精神、是楚文化在汉帝国体制下得以复活成淮楚文化的结晶,而且,超越了单一地域或学派限制,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宏大文化格局。这种格局既反映了汉初政治“大一统”后文化融合的历史必然,也体现了刘安“淮南学派”主动整合多元文化的学术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秦“民本思想”的哲学理念,影响中国几千年。因此,《淮南子》以朴素的唯物史观吁请汉朝统治者们要向古之圣贤看齐,“以民为本”“出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持续推行惠民政策,才能得民心、顺民意,确保汉家王朝长治久安。

《淮南子》在《修务训》篇章中,通过一段神话故事高度赞扬远古时代“神农尧舜禹汤”这五位圣贤忧民、安民、利民的高尚品德。

内容大意是:远古之时,民众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野果充饥,生吃螺蚌肉裹腹,常受有毒食物侵害而得疾病。神农氏心忧苍生,便开始教化民众如何播种五谷,观察土壤的干燥潮湿、肥沃贫瘠、地势高低,看它们都适宜种什么样的农作物。神农氏还亲自品尝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然后教民众去辨别百草的食用、治病价值。在尝草过程中,神农氏有时一天要遭受70余次的毒害。

尧奉行孝慈仁爱的政策,待民如子。他亲临西部教化沃民,东部直到黑齿,北边安抚幽都,南方抵达交趾,仁爱传播四方;舜教人去建房,筑土墙、用茅草芦苇盖屋顶,使民众告别野外穴居,有了家室。他又去南方征讨扰民作乱的三苗,最后死在去苍梧的途中;禹冒着暴雨狂风,疏导江河,凿通龙门,治水守土,使1800多个氏族部落居有定所;汤起早贪黑,以智治国,减轻赋税,让百姓生活宽松富裕;颁布惠民德政,救济贫困百姓;哀悼死者、慰问病人,供养孤儿寡母。因此,人民拥护,政通人和。

这五位圣贤,他们殚精竭虑,为百姓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且,作为圣人,他们不以自己放下身段恤民情、解民忧邀功自矜,反而自责推行治国大道不力;他们不担心自己因忧劳而减寿,却把百姓疾苦常挂心中。因此,曾听古书上这样说:神农憔悴,尧清瘦,舜脏黑,而禹手足长茧。由此可见,圣人为天下百姓忧虑劳累,付出真是太多了!

《淮南子》之所以这样推崇古之圣贤忧民、安民、利民的品德,是《淮南子》承袭楚式“柔性统治”理念,并“借古喻今”为统治者们树立一个典范标杆。《淮南子》在《主术训》和《泰族训》中论述道:“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这意思是说,粮食是百姓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国君的根本。没有百姓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国君。国君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城墙与基础、树木与根系的关系。根须深,树木干固叶茂;基础牢,城墙坚不可摧,百姓安定,国君才能安稳。

《淮南子》以文化人,以文塑人,告诫统治者们要“修身俭约”“澹漠明德”“君子之情系于民”。这种以民为本的文化哲学,是《淮南子》深刻总结楚政弊端、秦亡暴政历史教训的理论产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

《淮南子》文化哲学还极力推崇“家国同治”“身治则国治”。《淮南子?人间训》引用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临死戒子”的“寝丘之志”这段历史典故,给统治者们讲述这个道理。

这段历史典故是说,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河南淮滨县人氏孙叔敖,因其出色的治水、治国和治军才能,受楚庄王赏识,拜为楚国宰相。在楚国与晋国争霸的“邲地之战”中,孙叔敖充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辅佐楚庄王大败晋军,奠定了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凯旋后的楚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而你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寑丘’这块沙石之地。因为,‘寑丘’位于楚国和越国的交界地,那里土地贫瘠,一片坟茔,视之不祥。当地的荆人和越人迷信鬼神,所以没人喜欢那里。”

不久,孙叔敖辞世。楚庄王果然要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谨遵父命婉言谢绝,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二代之后就要被收回。唯独不祥的“寑丘之地”不在法规之列,没被收回保住了。虽然这块薄地收获不多,赖此无法大富大贵,但却能保温饱不愁、衣食无忧且无人惦记,让孙叔敖的子孙们世代享受着他留下的福报,这就是“寝丘之志”。

《淮南子?人间训》以楚文化中的“寝丘之志”为训,意在告诫统治者们:“仁君治国”,当学楚相孙叔敖以“治身”为先。“治身养性、利不动心”“澹漠明德、堵塞贪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可保江山长治久安。

《淮南子?人间训》借“寝丘之志”,强调“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种文化哲学,虽然是传授君权永固的“帝王之术”,但它把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放在“身治则国治”的高度加以审视,这对当今的人们涵养品德,仍具有以镜正己的现实价值。

《淮南子》文化哲学以朴素唯物史观的辩证思维,去思考那个时代的重大课题——统治者能否从维护和巩固汉王朝统治地位的大局出发,去处理好“积力”和“众智”的关系。围绕这个问题,《淮南子》在《主术训》的篇章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极力阐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这样一种文化哲学。《淮南子?主术训》主张,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时,应善于“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正确处理好个体力量和集体力量的辩证关系。“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千人之中必有栋梁之材,万人聚集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能产生“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的威力。

《淮南子?主术训》引经据典论证说: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和社会力量紧紧地凝聚在朝廷核心的周围,并为他们提供发挥智慧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调动他们参与治理国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所以,英明的君主要善于“乘众智聚众力”,这样才能激发“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的良好社会风尚。

因此,《淮南子?主术训》反复强调:治国理政要善于积聚集体力量和大众智慧,做事需要顺应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特性,汇聚各方力量,则无往不胜,无事不成。这一蕴涵着朴素唯物史观的文化哲学,在当时王权主义“君权至上”“君命神授”的封建专制社会,极其难能可贵。

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而是要在更高的历史基点上弘扬其优秀成果和正能量。这一使命,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完成。反过来说,也只有经过这种创造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才能在当今时代真正地彰显出来。

《淮南子》文化哲学的旺盛文脉,在于它的思想源泉是从历史文化中来,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它与社会政治结合,讲“修齐治平”;与社会经济结合,讲“经世致用”。《淮南子》引经据典,警言妙出,尽显楚风汉韵风采,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平民化”之新风,可谓中国古代版的“大众文化哲学”。我们探讨《淮南子》文化哲学之时代精华,可为我们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不断培育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重要历史镜鉴。

(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