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立国时,国土面积只有屈屈50平方公里。通过数百年的蚕食吞并,灭国无数,至战国宣威盛世时已经扩张到150万平方公里,成为七雄中的超级大国。楚顷襄王时,楚国西方国土大量沦丧于秦。楚考烈王时,楚国虽成强弩之末,还奋起余威,竭力向山东半岛渗透,灭亡当地一众小国,重振当年雄风。
泗上十二诸侯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逝,考烈王继任楚王。根据《逸周书?谥法解》:“大虑行节曰考”。“大虑”是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行节”是行动上自我约束和节制。“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就是在武功、安民、世业等方面都有成就。“考”和“烈”都是好谥,两者综合,就是好上加好。由其谥号可知,考烈王在历史上是位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可圈可点的正面人物,残存的泗上诸侯被其横扫可见一斑。
泗上即泗水之滨。泗水是淮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源出山东沂蒙山区,在苏北汇入淮河。春秋时期,泗上分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比较知名的鲁、卫、曹、宋等国还入列春秋十二诸侯。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至战国中期,泗上小国多已不存,唯剩12国还在残喘,统称泗上十二诸侯,分布在今鲁南、苏北、豫东北地区,是齐、楚两国的主要争夺对象。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将夜明珠当宝,齐威王将人才当宝。公元前333年,魏惠王访问齐国,炫耀说魏国有能够照亮前后各12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10颗。齐威王不卑不亢地说,齐国有4位贤臣镇守四方,其中檀子“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这是泗上十二诸侯在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当时他们都是齐的盟国。
另据《战国策?楚策一》,张仪以所谓的六百里商於之地诓骗楚怀王绝齐亲秦,随后楚国又在汉中之战和蓝田之战中连败于秦,在此背景下,张仪于公元前311年再赴楚国连横,以如簧之舌鼓动楚怀王将齐国作为战略主攻方向,建议楚国全力攻宋,不出数月,就可以灭宋,然后“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引文说明,楚怀王时期泗上十二诸侯还完整存在,但典籍上虽有此名词,却无具体指向,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说:“所谓泗上十二诸侯,当指宋、卫、鲁、邹、滕、薛、郳、莒、费、郯、任、邳等十二国。”
50年过去,考烈王即位时,子姓宋国(建都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姬姓滕国(建都今山东滕州市西南)、任姓薛国(建都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己姓莒国(建都今山东莒县)、己姓郯国(建都今山东郯城县西北)、风姓任国(建都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任姓邳国(建都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等7国已经灭亡;姬姓卫国(建都今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已沦为魏国附庸,成为魏的国中之国;剩余4国为姬姓鲁国及其衍生的费国,曹姓邹国及其衍生的郳国,后来都被楚考烈王一一灭之。
鲁国与费国
鲁国地位重要,是姬姓宗族中最为亲近的诸侯,始封之君周公既是周武王亲弟,也是周礼的忠诚制定者和坚定执行者,清代学者高士奇曾说过,“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周公封地原在河南鲁山县,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摄政,“三监”不服,勾结纣子武庚与东夷部族发动大规模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改封于鲁,建都曲阜,以长子伯禽为鲁国首任国君。鲁国北依泰沂山脉与齐国分界,疆域主要领有今鲁西南地区。
鲁国是东方大国,肩负怀柔监视东夷的重要职责。周王室东迁后,内乱频繁,尤其是王子朝叛乱,将王室收藏的图书典籍毁损殆尽,后来只能从鲁国编年史《春秋》中寻找线索重新编写。
春秋时期,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逐渐做大,合称“三桓”。孟孙氏以郕(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为私邑,叔孙氏以郈(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为私邑,季孙氏以费(今山东费县西北)为私邑。战国时期,三桓未能像三晋那样瓜分晋国,郕、郈两国都被齐国兼并,费国则脱离鲁国独立,都城费邑在曲阜东南方向约100公里。费惠公是比较知名的费国国君,他将孔子的孙子子思尊为老师,把贤者颜般当作朋友,《孟子?万章下》给了费惠公很高的评价。
楚考烈王即位后,期望西边损失能在东边找补,于是锚定泗上诸侯开始了军事行动。《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公元前261年,“楚伐我,取徐州”。此处“徐州”并非今江苏徐州市,而是原来的薛国都邑,位于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在鲁都曲阜的正南方向约70公里。任姓薛国先前已被齐国兼并,成为靖郭君田婴和孟尝君田文的封地。田氏薛国后来又被齐国和魏国联兵灭亡,大概在燕国乐毅破齐时,鲁国趁乱攻取了徐州。
公元前255年,考烈王以春申君黄歇为统帅,“取鲁,鲁君封于莒”,鲁国沦为楚国附属国。鲁君即鲁顷公,莒即原莒国故都。6年后是公元前249年,“楚灭鲁,顷公迁卞,为家人,绝祀”。卞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绵延800年之久的鲁国就这样被考烈王灭亡,于是“楚复强”。
以上是《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而《鲁周公世家》简略了楚封鲁顷公于莒为附庸的过程,直接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下邑就是楚国的普通城邑。至于费国,《先秦古国志》(华文出版社)说,“楚考烈王灭鲁。费国在鲁国南边,也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内为楚国灭亡”。
邹国与郳国
邹国原名邾国,郳国原名小邾国,两国的始祖都是颛顼后裔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女嬇,生6子,第5子名曹安,是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封曹安后人曹挟于邾,建立邾国,建都今曲阜市息陬镇南息陬村。此地距鲁都曲阜太近,为摆脱鲁国控制,邾国后来迁都至济宁市兖州区唐口街道境内。
西周晚期,邾武公以长子夏父(邾文公)为太子,封少子友于郳(今滕州市东。一说在今枣庄市山亭区),国号仍为邾,因称“小邾”。后来邾武公因参与鲁国内乱,被周宣王诛杀,周宣王剥夺了邾文公的继承权,让邾武公弟弟叔术代理国君。叔术后来将君位归还邾文公,邾文公感叔术之义,封叔术于滥(今滕州市羊庄镇),此即春秋历史上的“邾分三国”。
邾国都城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侵害,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至绎,即今邹城市峄山镇邾国故城。据《左传》记载,迁都之前,邾文公曾占卜吉凶,结果是迁都有利于百姓,但有害于国君,会减损国君寿命。于是大臣们纷纷建议邾文公取消迁都计划。邾文公说,上天树立了君,就是为民谋利,至于我的生命如何,这是天意,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邾文公毅然实施原定计划,结果迁都不久,邾文公病卒,他视民众利益高于国君利益的行为被左丘明赞为“知命”。
春秋时期,邾国和小邾国君作为大国跟班,多次参与诸侯盟会。战国时期,邾国一般称“邹”,小邾一般称“郳”,两国虽苦苦挣扎,但史书上基本没有他们什么事,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一个邹国故事。邹国与鲁国作战,官员战死33人,百姓却没死一个,邹穆公向孟子请教原因,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饿死在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物,官吏们不把真实情况报告您,这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曾子说:‘警惕呀,警惕呀!你做过的事,后果会加到你身上。’……只要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意为长官牺牲。”邹穆公听从了孟子劝告,后来成为一位贤君。
据《先秦古国志》,“楚考烈王二年(前261),楚考烈王攻占鲁南重镇徐州,六年之后攻破鲁都。邹国处于徐州和鲁都之间,应该也在这六年之内为楚国所灭”。郳国“应该也是在和邾国相近的时间被楚国灭亡”。
(周强)